浏览量:61
发布时间:2025-08-11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引进高技能人才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交流会。这是一次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盛会,更是一次向高技能人才致敬、为县域未来蓄力的重要会议。当前,我们县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高技能人才,正是我们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核心力量。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创新的思维,在各个领域默默奉献,为我们县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就拿我们县的XX制造业来说,去年,我们引进了一批高级焊工人才,他们的到来,让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从原来的85%提升到了98%,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仅仅一年时间就为企业增加产值2000多万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充分说明了高技能人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今天,在座的有我们县委常委班子成员、相关县直部门负责人、乡镇(街道)书记、重点企业负责人、高技能人才代表以及专家学者,大家肩负着不同的职责,但都与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工作息息相关。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大家能畅所欲言,为我们县引进和用好高技能人才出谋划策,共同推动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一、筑巢引凤,夯实人才集聚之基
人才的集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搭建好坚实的平台,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来到我们县,扎根我们县。
(一)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拓宽引才渠道
要吸引高技能人才,首先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县的需求和优势,拓宽引才渠道是关键。我们不能守株待兔,要主动出击,多方面、多途径地引进人才。一是加强与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我们已经与省内5所高校、10所职业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设立实习基地、定向培养等方式,每年为我县输送技能人才300多名。下一步,我们要扩大合作范围,与国内知名高校和职业院校对接,争取引进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二是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活动。每年举办2-3场大型人才招聘会,重点面向高技能人才群体。去年的秋季招聘会上,我们邀请了50多家企业参与,提供了200多个高技能岗位,达成就业意向150多份。同时,我们还组织企业赴外地开展专场招聘,精准引进我县急需的技能人才。三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人才引进。搭建了线上人才招聘平台,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人才可以在线投递简历。平台运行一年来,已有300多家企业入驻,发布岗位信息800多个,收到简历2000多份,成功签约300多人。四是实施柔性引才政策。对于一些不能全职来我县工作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我们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指导、短期兼职等形式,让他们为我县的发展贡献力量。目前,已有10多位专家学者通过柔性引才的方式参与到我县的重点项目建设中。
(二)搭建大舞台,成就大作为,搭建引才平台
有了引才的渠道,还需要有让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我们要为高技能人才搭建起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在我县能够大有作为。一是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我们县的XX产业园区,目前已入驻企业50多家,年产值达到80亿元。园区内设有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训基地等,为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预计明年再引进20家相关企业,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与XX高校合作,共建了3个科研实验室,已成功研发出10多项新技术,其中有5项获得了国家专利。我们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再建设2个重点实验室和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高技能人才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三是打造技能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一次全县技能大赛,设立焊工、电工、钳工等10多个比赛项目,为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艺、交流学习的机会。去年的技能大赛吸引了500多名选手参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技能人才,其中有10人被评为“县级技术能手”。四是建设创业孵化平台。建立了县级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场地支持、资金扶持、政策指导等服务。孵化基地自成立以来,已孵化创业项目30多个,带动就业200多人。
(三)政策添活力,服务暖人心,完善引才政策
完善的引才政策是吸引人才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制定出有吸引力、有含金量的政策,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让人才能够安心在我县工作和生活。一是加大人才奖励力度。对引进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的安家补贴;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给予最高10万元的奖励。去年,我们共发放人才奖励资金150万元,激励了一大批技能人才积极进取。二是优化人才住房政策。建设人才公寓200套,为引进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免费或低价租赁服务。同时,对于在我县购买住房的高技能人才,给予一定的购房补贴。目前,已有100多名人才入住人才公寓,50多人享受了购房补贴。三是解决人才子女教育问题。建立人才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确保引进的高技能人才子女能够在我县优质学校就读。去年,共为80多名人才子女解决了入学问题,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四是提供医疗保障服务。为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康档案,每年提供一次免费体检;在县级医院设立人才就诊绿色通道,为人才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四)精准对接需,靶向引人才,聚焦重点领域引才
不同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我们要聚焦我县的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精准引进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引才的实效性。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引才。我们县的主导产业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针对这些产业的发展需求,重点引进机械加工、服装设计、食品检测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近三年来,共为这些产业引进高技能人才500多名,有效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发展。二是针对新兴产业引才。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逐渐兴起,我们要提前布局,引进这些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已为新兴产业园区引进人才100多名,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三是面向基层一线引才。基层一线也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如农业技术、乡村建设等方面。我们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技能人才到基层工作,近三年来,共有200多名高技能人才到乡镇(街道)工作,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四是关注民生领域引才。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引进这些领域的高技能人才,提高我县的民生服务水平。目前,已为我县中小学和医院引进高技能人才150多名,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医疗服务能力。
二、精心育才,激活本土人才之力
本土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他们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更了解本地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让他们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本土人才是根,精心培育是本,健全本土人才培养体系
健全的培养体系是培育本土人才的基础。我们要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入手,构建一套完善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明确培养目标。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土人才培养规划,明确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本土人才的培养目标。例如,在农业领域,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工业领域,培养一批技能精湛、善于创新的技术工人。二是丰富培养内容。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培养内容。对于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训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等知识;对于工业技术工人,重点培训专业技能、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等内容。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三是创新培养方式。采用集中培训、现场教学、在线学习、师傅带徒弟等多种培养方式,提高培养的效果。去年,我们组织开展集中培训50多场,培训本土人才2000多人次;组织现场教学活动30多次,让人才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搭建了在线学习平台,为人才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四是完善培养机制。建立本土人才培养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培养责任;建立培养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培养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二)名师带高徒,技艺代代传,实施名师带徒工程
名师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通过名师带徒的方式,可以让本土人才快速成长,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一是选拔名师。在全县范围内选拔一批具有较高技艺水平、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大师、行业专家作为名师。目前,已选拔出名师50多名,涉及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民间工艺等多个领域。二是确定徒弟。采取个人申报、单位推荐、名师挑选相结合的方式,为每位名师确定2-3名徒弟。徒弟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学习意愿,能够认真跟随名师学习。三是明确带徒内容和期限。名师与徒弟签订带徒协议,明确带徒的内容、目标和期限。一般来说,带徒期限为1-2年,在这段时间内,名师要向徒弟传授核心技艺和实践经验。四是加强考核激励。定期对名师带徒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给予名师一定的奖励;对表现优秀的徒弟,优先推荐参加技能大赛、职称评定等。去年,有10对师徒通过考核,名师获得了每人5000元的奖励,5名徒弟在技能大赛中获奖。
(三)实践出真知,一线育人才,搭建本土人才实践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为本土人才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一是建立实践基地。在企业、农村、社区等建立本土人才实践基地,为本土人才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目前,已建立实践基地80多个,涵盖了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二是组织实践活动。定期组织本土人才到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让他们参与实际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例如,组织农业领域的本土人才到农业示范园参与种植、养殖实践;组织工业领域的本土人才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三是鼓励岗位成才。引导企业、单位为本土人才提供更多的岗位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对于在岗位上表现突出的本土人才,给予晋升、奖励等激励。四是开展项目合作。鼓励本土人才参与各类项目的研发和实施,通过项目合作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去年,有50多名本土人才参与了县级重点项目的建设,在项目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培训提技能,成长加速度,加大本土人才培训力度
培训是提升本土人才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让本土人才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一是开展普惠性培训。面向全县所有本土人才开展普惠性培训,内容包括政策法规、职业技能、创新创业等方面。去年,共开展普惠性培训100多场,培训本土人才5000多人次。二是举办专项技能培训。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举办专项技能培训。例如,为制造业工人举办数控机床操作、焊接技术等专项培训;为服务业人员举办酒店管理、导游服务等专项培训。三是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定期组织本土人才到经济发达地区、先进企业学习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去年,组织了30名本土人才到沿海地区学习考察,他们回来后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为本土人才提供在线培训课程。平台上有各类培训视频、课件等资源,本土人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学习。
三、人尽其才,释放人才创新潜能
引进和培养人才不是目的,关键是要让人才发挥作用,释放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一)给位给权给舞台,人才方能显身手,优化人才使用机制
要让人才发挥作用,首先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和权力,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要优化人才使用机制,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一是坚持因岗择人。根据岗位的需求和特点,选拔合适的人才担任相应的职务。在招聘和任用人才时,要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确保人才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二是赋予人才相应权力。在项目研发、生产管理、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人才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展工作。例如,在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中,让技术骨干担任项目负责人,自主决定研发方案和团队组建。三是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为人才提供参与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施展才华。我县的XX重点工程,就吸纳了20多名高技能人才参与建设,他们在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四是建立能上能下机制。对于在工作中表现优秀、能力突出的人才,及时给予晋升和提拔;对于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人才,及时进行调整。通过建立能上能下的机制,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二)创新是动力,激励是引擎,健全人才创新激励机制
创新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而激励机制则是激发人才创新潜能的引擎。我们要健全人才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大胆创新。一是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人才创新奖励基金,对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人才和团队给予奖励。去年,有20个创新项目获得了奖励,奖励资金总额达到500万元。二是实行成果转化奖励。鼓励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成功实现成果转化的人才,按照成果转化收益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去年,我县有5项科研成果实现了转化,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相关人才获得了共计100万元的奖励。三是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金、场地、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对于人才创办的科技型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的创业补贴;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技术支持。四是加强精神激励。对在创新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才,授予“创新能手”“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三)容错促担当,包容助突破,建立容错纠错机制
创新就意味着风险,在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我们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人才撑腰鼓劲,让他们敢于担当、勇于突破。一是明确容错情形。制定人才创新容错清单,明确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容错。例如,在开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试验过程中,由于技术不成熟、市场变化等原因导致失败的,可以予以容错。二是规范容错程序。当人才在创新工作中出现失误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调查核实,根据容错情形作出容错决定。同时,要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总结经验教训。三是落实纠错措施。对于容错的人才,要帮助他们分析失误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提高。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四是营造容错氛围。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容错纠错的理念,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人才能够放下包袱,大胆开展创新工作。
(四)交流增智慧,合作促发展,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知识共享、智慧碰撞,从而推动创新和发展。我们要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为人才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一是举办人才交流活动。定期举办人才论坛、学术研讨会、技能交流会等活动,邀请各类人才参加,让他们交流经验、分享成果、探讨问题。去年,我们举办了人才交流活动20多场,参与人才达到1000多人次。二是建立人才合作机制。鼓励不同领域、不同单位的人才开展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跨部门合作机制等。例如,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同开展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三是组织人才外出交流。组织我县的优秀人才到外地考察学习,与外地的人才进行交流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去年,组织了50名人才到外地交流学习,促成了10多项合作项目。四是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搭建线上人才交流平台,人才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信息、交流心得、寻求合作。平台运行以来,已有2000多名人才注册,发布信息5000多条。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