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党课讲稿:铸牢共同体意识,以民族团结与纪律建设新成效推动客运事业高质量发展

浏览量:107

发布时间:2025-07-24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客运站党支部全体党员齐聚一堂,举行这次专题党课。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全区上下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火热浪潮中,我们作为身处**地区交通枢纽一线、服务各族群众的最前沿阵地的国有企业党员,重温党的纪律要求,探讨作风建设路径,感悟民族团结伟力,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今天我讲的党课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锤炼过硬作风,以民族团结与纪律建设新成效推动**客运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一同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刻内涵,并结合客运站的工作实际,探讨如何将作风建设与促进民族团结这项“生命线工程”深度融合,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我们的服务窗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把牢政治方向,深刻领悟新时代加强作风建设与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了激浊扬清的作风之变。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如雷贯耳,涤荡了党内长期存在的一些顽瘴痼疾,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过去司空见惯的官场陋习,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向上向善。这不仅是一场深刻的作风革命,更是一场直抵人心的政治洗礼。对于我们**客运站而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其意义尤为深远,其任务也更为具体。我们必须从三个维度来深刻认识:

(一)这是我们践行“两个维护”、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一个党员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一个基层党组织的风气,直接影响到党在群众心中的威信。我们**客运站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更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各族群众的“前哨”。旅客走进我们的车站,看到的是我们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感受到的是我们服务工作的点滴细节。我们的工作作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各族群众对党的政策感受的“温度”。如果我们的作风漂浮、纪律松弛,对群众的困难诉求推诿扯皮、冷漠应付,那么损害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声誉,更是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执政基础。因此,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就是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最直接体现。

(二)这是我们履行国企使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客运站作为地区交通运输骨干企业,承担着保障各族群众安全、便捷、温馨出行的重要社会责任。当前,运输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新的出行方式不断涌现,我们正处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越是在这样的时期,越需要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能打硬仗的党员干部队伍。优良的作风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凝聚力。一个充满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的团队,不可能有创新活力;一个纪律涣散、各自为政的集体,不可能有协同战斗力。只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扫除作风上的灰尘,才能激发全体职工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客运站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作风保障。

(三)这是我们立足**区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命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团结是这里发展进步的基石,也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对于我们客运站而言,作风建设与民族团结从来都不是两张皮,而是紧密相连、互为表里的一个整体。我们服务好每一位少数民族旅客,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本身就是最生动、最具体的民族团结工作。反过来说,任何有损民族团结的言行,都是最严重的作风问题。在**这片土地上,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用民族团结的标尺来衡量。我们党员干部的作风,就是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和“催化剂”。作风正,则人心齐、事业兴;作风偏,则人心散、隐患生。我们必须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推进作风建设。

二、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作风建设与民族团结在客运服务中的丰富内涵

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尤其是在我们**客运站,这项工作与我们的业务特性和地域特点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我们服务工作的灵魂。

(一)作风体现在我们作为“热情窗口”的服务态度上。客运站是人流汇聚之地,每天南来北往的旅客中,有汉族同胞,也有各个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他们或许行色匆匆,或许带着老人孩童,或许对出行流程不甚熟悉。此刻,我们窗口人员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次耐心地解答,就是作风建设最直观的体现。这不仅仅是职业要求,更是我们作为党员服务群众的本分。我们的作风,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主义,还是“一杯热水、一句引导、一份关怀”的人民情怀?答案不言而喻。我们要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反对“四风”的要求,具体到售票、检票、安检、问询的每一个环节。设身处地想一想,当一位不懂国家通用语言的少数民族老人焦急地站在窗口前,我们是简单地挥手让他去别处,还是主动上前,用他能听懂的语言或肢体语言,耐心细致地帮助他?这细微之处的差别,就是党性和作风的试金石。根据我们2025年上半年的统计,通过增设“双语服务示范岗”和加强员工基础双语培训,涉及语言沟通的旅客求助办结率提升了近15%,这就是作风转变带来的最直接成效。

(二)作风彰显在我们作为“交融桥梁”的社会功能上。**客运站不仅是物理位移的起点和终点,更是文化交融、情感交流的驿站。我们承载的,是探亲访友的期盼,是外出务工的希望,是求学经商的梦想。每一次安全平稳的运输,都在为促进各民族群众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贡献力量。我们的作风,就体现在如何更好地发挥这座“桥梁”的作用上。是满足于把旅客“运到”就行,还是用心打造“温馨旅途”,让各族旅客在旅途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我们持续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机关和结对家庭,更要延伸到我们的车厢里、候车厅中。我们是否可以在节假日,为长途旅客准备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小点心?我们的车载电视,是否可以播放一些宣传民族团结、介绍**风土人情的优秀影片?我们2025年启动的“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在春运等高峰期为有需要的各族旅客提供引导、帮扶,累计服务超过8000人次。这些看似微小的工作,正是我们将作风建设融入民族团结大局的生动实践,是主动作为、延伸服务的具体体现。

(三)作风凝结在我们作为“团结堡垒”的内部建设上。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一个单位的作风好坏,首先取决于其内部是否团结、风气是否清正。我们**客运站就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我们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职工。我们内部的民族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决定了我们对外服务的质量和形象。好的作风,要求我们内部必须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带头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带头与少数民族同事交朋友、结对子。在评优评先、干部提拔、岗位调整中,要坚持五湖四海、一视同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偏见和歧视。我们要把“党旗映**山”主题党日活动与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结合起来,像今年我们组织的“迎七一·民族团结一家亲”趣味运动会一样,让各族职工在共同的活动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一个内部团结和谐、充满正能量的集体,才能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才能真正成为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三、坚持问题导向,清醒认识当前作风建设与民族团结融合中存在的差距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审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只有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我们的作风建设才能不断深化,我们的民族团结工作才能更加扎实。

(一)个别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存在“温差”。在思想深处,有的同志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风头过去了就可以松口气、歇歇脚,存在“疲劳厌战”情绪。在民族团结问题上,有的同志停留在“不出事就行”的消极层面,缺乏主动作为、积极促进的意识。上级号召时轰轰烈烈,日常工作中则归于平淡,“上热下冷”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好的制度、好的做法,在从文件到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上打了折扣。

(二)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存在“偏差”。有的窗口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对待旅客的询问缺乏耐心,“冷、硬、横、推”的现象偶有发生。虽然我们设立了双语服务岗,但覆盖面和应用熟练度还有待提升,有时在客流高峰期,依然会出现语言沟通不畅导致旅客滞留或产生误解的情况。有的后勤保障部门,对一线职工特别是少数民族职工的生活关怀不够,解决实际困难的主动性不强,存在“官本位”思想的残余。

  • 点赞 0

  • 收藏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