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2
发布时间:2025-10-25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次专题党课,共同深入学习一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这部著作系统记录了从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至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开创伟业新局面的恢宏实践与理论创造,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
时至10月,“十四五”规划已进入最后的收官冲刺阶段。站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重温领袖思想、感悟时代脉搏,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我们*集团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因此,今天的党课,不想停留在单纯的理论复述,而是希望和同志们一起,循着第五卷的思想脉络,探寻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思考如何将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转化为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思想之光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一部思想巨著,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打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字里行间激荡着一个百年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擘画着一个东方大国走向复兴的宏伟蓝图。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但有几个核心关键词,如同璀璨的星辰,构成了这部著作的理论星空,值得我们深刻领悟。
第一个关键词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不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新路。第五卷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是”,彻底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它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定了我们的发展逻辑不是资本的逻辑,而是人民的逻辑;我们的发展目标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一切经营活动,最终都要回到“为谁发展、靠谁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上,要将创造经济价值与履行社会责任、增进人民福祉统一起来。
第二个关键词是“高质量发展”。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是目标,那么高质量发展就是通往这个目标的必由之路。第五卷中,“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高频词,与之紧密相连的,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概念——“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其核心在于“新”,在于“质”,标志着我们正从依赖传统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转向依靠科技创新、数据驱动的内涵式增长。这意味着,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成本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能培育出颠覆性的产业,谁能率先在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赛道上抢占先机。这一论述,对于身处市场竞争浪潮中的我们*集团而言,无异于一声发令枪,催促我们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第三个关键词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治理”。治国理政,基础在基层。第五卷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如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这其中,传承和发展“枫桥经验”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新时代“枫桥经验”,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党建引领,发动和依靠群众,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不仅是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更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治国理政中的生动运用。从社区议事厅里的“圆桌会”,到线上“随手拍”的民意直通车,再到“民呼我为”的快速响应机制,基层治理的触角不断延伸,治理的颗粒度越来越精细。这启示我们,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社区服务,都要学会倾听,善于发动,将管理的过程变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过程,让每一位员工、每一位居民都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二、实践伟力擘画可感可及的幸福图景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思想的魅力在于改变世界。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关键是要看到这些光辉思想如何在神州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何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生活。
(一)以新质生产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不是一个悬浮于空中的概念,它正以澎湃之势,重塑着中国的产业版图。请看一个制造业的案例。位于*三角洲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近年来摒弃了传统加工制造的路径依赖,将发展的“宝”押在了自主研发和智能制造上。园区内的一家龙头企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过去只是一个普通的代工厂。在“新质生产力”理念的指引下,他们痛下决心,将每年销售收入的15%以上投入研发。到了2025年的今天,成效斐然。根据最新统计,截至今年第三季度,该公司已成功研发出多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其中一款超高精度焊接机器人的核心性能指标超越了国际同类产品。他们的“黑灯工厂”里,上百台机器人协同作业,生产效率较五年前提升了60%,产品优良率达到99.9%,而单位产值能耗则下降了30%。这组数据背后,正是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真金白银”。它告诉我们,创新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命门”。再把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第五卷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系统部署,强调要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在*省*县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这里不再是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当地的*兴农合作社,引入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农业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作物长势等数据一目了然。通过手机APP,农户可以实现对温室大棚的远程精准调控。此外,他们还借助电商平台,将贴着“绿色、有机、可溯源”标签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25年,该合作社还深度开发了“稻田蟹”“林下鸡”等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并结合当地的*文化,推出了农耕体验、田园民宿等文旅产品。据初步测算,今年示范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突破6万元,比三年前翻了一番,更吸引了超过50名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它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以精细化治理绘就安居乐业新画卷。如果说新质生产力是发展的“硬核”力量,那么精细化的社会治理就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温暖”底色。我们来看一个城市社区的例子。在*市*区的“未来社区”——*智慧小区,居民们正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温情。社区开发了一个名为“*家园通”的智慧平台,整合了物业报修、智慧安防、邻里社交、养老服务、垃圾分类积分等数十项功能。以前,家里水管漏了,要打好几个电话,等半天人才来。现在,居民只需在手机上点击“一键报修”,系统便会自动派单给最近的维修人员,平均响应时间从过去的12小时缩短至1.5小时。平台还为社区里的独居老人安装了智能水表和门磁感应器,一旦超过设定时间无用水记录或未开门,系统就会自动向社区网格员和老人家属发送预警信息。截至2025年10月,该社区通过数字赋能,已成功处理各类居民诉求超过8000件,主动发现并干预高风险独居老人安全事件20余起。在最近一次的居民满意度调查中,满意率高达98.6%,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种治理效能的提升,也体现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上。*市行政服务中心深入践行“放管服”改革,以企业和群众的需求为导向,重塑审批流程。他们打破部门壁垒,将涉及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的多个事项整合为“一件事”,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比如,一家新的科技公司想要落地,过去可能需要跑五六个部门,提交几十份材料,耗时一个月。现在,只需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专窗提交一次材料,后台数据自动流转,最快3个工作日就能办结所有手续。据统计,到2025年9月底,*市的企业开办时间压缩了80%,“一网通办”率达到97%。优化的营商环境就像肥沃的土壤,吸引了大量创新型企业前来扎根。今年前三季度,*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同比增长20%。这充分说明,好的治理本身就是生产力,能够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田间地头和城市社区的鲜活案例,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它们雄辩地证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的思想理论,不是高居庙堂的空洞说教,而是植根于人民实践的科学指南,是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的强大思想武器。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