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9
发布时间:2025-10-2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通过在省委党校的系统学习,我对这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经典文献有了更深的体悟。书中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更是让我对如何立足本职岗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有了全新的思考和认识。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作为一名身处发展一线的基层干部,我深感,要将书中的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践动力,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砥砺初心、锤炼本领、升华境界。
一、在深学细悟中把握战略定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根基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耐力赛,考验的是战略定力。学习第五卷让我深刻领会到,这种定力源于“坚守、坚定、坚持”的统一。
首先是“坚守”那份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底气不仅来自厚实的家底,更来自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初心使命的始终坚守。这种信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政治灵魂。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心中若没有“国之大者”,就容易在纷繁事务中迷失方向,在短期利益前摇摆不定。只有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在任何风浪面前都“风雨不动安如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这正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时刻自省、终身修习的根本课题。
其次是“坚定”那份一脉相承的使命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这使我联想到自己所在的区。自撤县设区以来,历届班子都将铜和铜基新材料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和产业地标,十年如一日,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使其成长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这正是对“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动实践。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国家战略,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其列为首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背景下,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推动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正确处理“显绩”与“潜绩”的关系。既要追求看得见的成果,更要甘做铺垫性的工作,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在求真务务实中追求真正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是“坚持”那份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旦确定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小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位农民企业家,和多届地方政府一起,用二十余年的光阴,将一片废弃的矿山打造成了网红文旅景点。这种“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执着,正是“坚持”的最好诠释。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培育未来产业等方面,更需要这种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在当前全国上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力争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7%的目标下,我认识到,必须在前行路上不断积蓄“新”的动能,厚植“质”的土壤,才能最终写好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二、在知行合一中强化职责使命,争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先锋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的担当作为。第五卷中的论述让我明白,培育新质生产力,基层干部必须具备“敢想、敢干、敢当”的魄力。
“敢想”是点燃创新驱动的火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加快转变不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成为创新的引领者。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就在于“新”,在于“创新”。没有“无中生有”的想象力,就很难有“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过去,我区的山因资源枯竭而面临严峻生态挑战,正是因为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生态修复+”模式,才成功实现了从“生态疮疤”到“绿水青山”的华丽转身。作为一名干部,我深切体会到,必须带头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不仅要鼓励创新,更要建立包容“异想天开”的容错机制,为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创新想法提供生根发芽的土壤和空间,让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
“敢干”是打破发展僵局的利刃。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我们“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坐着讨论,看到的可能全是问题和困难;站起来去干,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区曾有一家XX特钢企业,长期生产利润微薄的螺纹钢。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正是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使其下定决心进行技术改造,最终实现了从生产螺纹钢到生产高附加值宽厚板的跨越式转型,企业利润率大幅提升。这个过程让我认识到,对于看准了的、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的事情,就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脚踏实地、果敢坚决地干,用实干化解难题,用行动将蓝图变为现实。
“敢当”是挺起干事创业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干部要勇于担责、敢于创新。担当是职责所系,更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几年前,我区一个水镇的重点文旅项目因故资金链断裂,一度停摆。面对困境,相关部门没有回避和退缩,而是主动担当,积极协调各方,最终帮助项目完成融资,使其“起死回生”。如今,那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诗和远方”。这段经历让我铭记,在推动发展的道路上,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突发风险挑战时,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是干部最宝贵的品质。只有在攻坚克难中才能增长本领、创造业绩。
三、在用情服务中践行为民初心,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底色
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学习第五卷让我对发展的最终目的有了更温暖的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终要体现在增进民生福祉、优化营商环境上。这需要我们带着“感知、感受、感情”去工作。
“感知”民情要精准。身处基层,与群众朝夕相处,不仅能了解到群众的喜怒哀乐,更能触摸到国家和民族的根脉。新时代,我们既要善于走“云端”看大数据,从宏观分析中把握发展趋势——这与当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10%的趋势相契合;更要勤于走“地头”听真声音,用“铁脚板”去丈量民情。只有将充满“科技感”的宏观决策与饱含“烟火气”的民生需求紧密结合,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接地气、有实效。
“感受”冷暖要敏锐。群众脸上的一丝愁容,企业负责人的一句诉求,都应该是我们工作的信号。我区曾实施一项区级医疗资源下沉的早筛项目,通过早发现、早治疗,不仅挽救了许多生命,也守护了许多家庭的希望,深受群众好评。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服务群众和企业,不能大而化之,必须精准滴灌。只有真正把群众的“揪心事”、企业的“烦心事”当作自己的“心头事”,我们的服务才能直抵人心,产生真正的价值。
“感情”凝聚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不会变。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沃土。在政企之间的“双向奔赴”结出了累累硕果,创造了佳话。这背后,靠的不仅仅是政策,更是真诚的感情投入。只有真正将企业家当作“自家人”,把企业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己的“心事家事”,才能赢得信任,和大家坐在一条板凳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这次系统学习,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不仅为我们擘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为我们基层干部如何履职尽责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我将把这次学习作为新的起点,持续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深厚的为民情怀,为在新征程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