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街道工委社区代表联络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浏览量:101

发布时间:2025-08-18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街道人大工委社区代表联络站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区人大常委会的最新工作部署,全面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压实责任,推动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再上新台阶,以更优异的履职成效迎接新的发展挑战。

刚才,几个社区代表联络站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分享了上半年的工作亮点和经验,也谈了下半年的工作思路,听了很受启发。街道人大工委办公室也通报了各联络站的档案规范化建设情况,指出了共性问题和改进方向。总体来看,上半年,在区人大的有力指导和街道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全体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人员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各社区代表联络站的阵地作用发挥更加充分,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功能更加凸显,为街道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街道人大工委,向辛勤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各位代表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结合今天的会议主题和当前的工作要求,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在服务大局中校准履职坐标

今年是实施“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攻坚之年。街道人大工作,特别是作为人大工作最前沿阵地的社区代表联络站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定位、主动作为。

回顾上半年的工作,我们欣慰地看到,各联络站的工作呈现出不少新亮点、新气象。

一是阵地建设更加规范。各联络站严格按照“有场所、有制度、有计划、有活动、有实效”的“五有”标准,持续优化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通过统一标识、完善制度上墙、规范档案管理,联络站的“门面”和“内涵”都得到了提升,为代表履职和群众来访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档案报送与审核工作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是联系群众更加紧密。各联络站坚持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效果实在”为标准,常态化组织代表开展接待、走访、调研等活动。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全街道12个社区联络站累计开展主题活动超过80场次,接待群众4000余人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560余条,推动解决了一批诸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公共区域停车管理、环境噪声治理等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这种从“面对面”到“心贴心”的深化,让联络站真正成为了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三是履职实践更加创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联络站积极探索履职新模式。有的社区借鉴先进经验,打造“流动联络站”,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小区的每一个角落;有的社区则深化“联络站+”模式与基层治理、司法调解、志愿服务等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了“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治理”的联动效应,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这些创新实践,充分彰显了基层人大工作的活力与创造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少数联络站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在“自选动作”上创新不够、亮点不多。二是机制建设不完善。代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在如何系统化、常态化收集和分析民情民意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三是成果转化不充分。代表提出的部分建议,从收集到交办、再到督办落实的闭环管理还不够顺畅,办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履职成效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实际举措的效率有待提高。这些问题,是挑战,更是我们下半年需要着力攻克的方向。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推动联络站工作实现新突破。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在守正创新中提升履职效能

下半年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各联络站要紧扣街道党工委和人大工委的中心工作,聚焦群众关切,发挥自身优势,在三个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一)深化制度建设,推动联系服务“常态长效”。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要让代表联系群众从“一阵风”变为“四季风”,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首先,要让代表活动“主题化”。不能满足于日常的“坐班”接待,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和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精心策划每季度、每个月的主题活动。比如,可以围绕垃圾分类新规的落地实施开展专题视察,可以针对优化营商环境组织代表走访辖区小微企业,也可以就“一老一小”服务保障问题举办专题座谈会。主题鲜明,才能让代表的履职活动更有针对性,收集的意见建议也更有价值。其次,要让联系方式“多元化”。要持续完善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除了传统的“请进来”接待,更要鼓励代表“走出去”寻访。要固化“代表活动日”制度,组织代表定期深入选区、深入网格、深入楼门,主动听取群众心声。可以探索建立代表电子信箱、微信群等线上联系渠道,打造“永不打烊”的线上联络站,实现联系群众全天候、零距离。最后,要让服务效果“可量化”。要建立健全代表履职档案,详细记录每位代表参加活动、联系群众、提出建议、推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年底,要对各联络站的工作和代表的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评价指标。通过量化考核,形成正向激励,真正把社区代表联络站打造成代表履职的“加油站”。

(二)畅通民意渠道,实现民情收集“双轨并驱”。民意是人大工作的源头活水。畅通和拓宽民意表达渠道,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充分用好用活“民情码”与“群众代言员队伍”这两大创新载体,实现民情收集的“线上+线下”双轨驱动、高效协同。一方面,要用好“民情码”,跑出民意收集“加速度”。“民情码”作为数字化工具,具有即时、便捷、覆盖面广的优势。我们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在小区公告栏、电梯间、党群服务中心等显眼位置广泛张贴,让群众“码上说事”成为一种习惯。据统计,自2024年下半年推广以来,“民情码”累计扫码访问量已突破1.5万次,有效汇集了320余项具体诉求和建议。下一步,街道层面要建立“民情码”后台数据分析机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研判,定期形成民情分析报告,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决策提供精准参考。对于群众通过“民情码”反映的紧急问题,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第一时间转办、督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种运用数字化手段收集民情民意的方式,是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要建强“群众代言员队伍”,拓展民意收集“深度”。如果说“民情码”解决的是“广度”问题,那么“群众代言员队伍”解决的就是“深度”问题。这支队伍贴近群众,是社情民意的“第一感知探头”。目前,我们的“群众代言员”队伍已壮大至200余人,覆盖了各个社区、各个行业。要进一步加强对这支队伍的规范管理和业务培训,提升他们发现问题、反映诉求、参与治理的能力。要建立“代言员”与人大代表的常态化对接机制,定期召开碰头会、座谈会,让代言员收集的“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能够直达代表,再通过代表的履职行为,转化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通过“民情码”的“网”和“代言员”的“格”,共同编织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民意收集网络,推动民意收集更主动、更深入、更精准。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