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县委组织部关于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浏览量:74

发布时间:2025-08-10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掌握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现状及分类管理实效,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近期,县委组织部成立专项调研组,通过“蹲点调研+问卷访谈+案例剖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全县12个乡镇(街道)、36个行政村(社区),与182名农村党员(其中在职村干部党员45名、无职党员78名、流动党员32名、老年党员27名)、43名村“两委”干部、21名村民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97.2%),系统梳理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及改进路径。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现状与分类管理实践基础

(一)党员队伍“三多三少”特征显著,分类管理势在必行。从调研数据看,全县农村党员总数12647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41.3%,其中:50岁以上党员占比58.7%(7430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党员占比63.2%(8000名),务农党员占比72.1%(9120名);而35岁以下青年党员仅占12.4%(1570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占11.6%(1467名),外出务工流动党员占18.3%(2310名)。这种“老龄化突出、学历层次偏低、流动趋势明显”的“三多三少”特征,导致传统“一刀切”管理模式难以精准匹配党员需求,分类管理成为破解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的关键抓手。

(二)分类管理探索初见成效,积累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我县坚持“因类施策、精准管理”理念,在前期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四类管理法”(即在职村干部党员“目标式”管理、无职党员“设岗式”管理、流动党员“云端式”管理、老年党员“关怀式”管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例如,*镇创新“党员积分超市”,将在职村干部的“履职尽责”、无职党员的“岗位服务”、流动党员的“线上报到”、老年党员的“经验贡献”量化为积分,与物资兑换、评优评先挂钩,激发党员参与热情;*乡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家乡联络站”双轨机制,每月固定“云端主题党日”,组织流动党员视频参会、线上缴纳党费、实时反馈家乡发展建议,2024年以来累计收集有效建议47条,推动解决产业路修建、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等问题12个;*村推行“银龄先锋”工作室,组织60岁以上老党员担任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文化传承员,累计化解邻里纠纷23起,开展红色故事宣讲18场,成为基层治理的“活招牌”。这些实践证明,分类管理能够有效破解农村党员“管理难覆盖、作用难发挥、活力难激发”的痛点问题。

(三)党员干部对分类管理的认知认同逐步深化。调研中,82%的村党支部书记表示“分类管理让工作更有抓手”,76%的无职党员认为“设岗定责让身份更清晰、责任更明确”,68%的流动党员反馈“云端管理解决了‘人在千里、心在支部’的问题”,91%的老年党员对“关怀式”服务表示满意。*村老党员张大爷的话颇具代表性:“以前支部开会,年轻人外出打工来不了,我们老头老太太坐一块儿,说的是家长里短,现在按年龄、特长分了类,老的讲党史,年轻的跑项目,大家都觉得‘有事干、干得值’。”这些鲜活的声音,折射出分类管理已从“制度设计”逐步转化为“实践认同”。

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县在分类管理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对照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要求和党员群众期待,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分类标准“粗线条”,精准度有待提升。当前,农村党员分类主要依据年龄、职务、地域等显性特征,但对党员的能力特长、职业状态、现实需求等隐性特征挖掘不足。例如,部分村将“无职党员”简单划分为“普通党员”,未根据其从业背景(如返乡创业者、退役军人、种养殖能手)进一步细分;流动党员管理中,仅统计“外出6个月以上”的群体,却未区分“长期在外务工”“异地经商”“求学创业”等不同类型,导致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镇某村党支部书记坦言:“我们知道流动党员里有搞电商的、开超市的,但平时联系只发通知、收党费,没想着把他们的资源对接给村里,挺可惜的。”

(二)管理机制“碎片化”,协同性亟待加强。分类管理涉及组织、宣传、农业、民政等多部门,以及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三级组织,但当前存在“各管一摊、各自为战”的现象。例如,组织部门负责制定政策,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产业指导,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服务,但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动机制,导致“在职村干部党员”的考核结果未与绩效奖励有效挂钩,“无职党员”的岗位服务未与村集体产业发展结合,“老年党员”的关怀服务未与基层治理需求衔接。*乡组织委员反映:“我们去年建立了流动党员台账,但人社部门掌握的务工信息、商务部门的电商培训资源没有打通,很多流动党员想参加技能培训却找不到门路。”

(三)作用发挥“表面化”,实效性需要强化。部分分类管理措施停留在“登记造册、定期联络”层面,未能真正将党员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例如,在职村干部党员“目标式”管理中,部分村制定的年度目标多为“完成上级任务”“组织会议学习”等常规性工作,缺乏“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等硬指标;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中,部分岗位设置脱离实际,如“科技示范岗”由缺乏技术的老党员担任,“矛盾调解岗”由性格内向的党员负责,导致“有岗无责、有责无为”;流动党员“云端式”管理中,线上活动多为“传达文件、收缴党费”,未充分利用其视野广、资源多的优势,引导他们为家乡招商、农产品上行牵线搭桥。*村流动党员李某说:“每次群里发通知,我都及时回复‘收到’,但除了这个,没感觉自己和村里有什么更深联系。”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