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关于X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调研情况的报告

浏览量:55

发布时间:2025-09-2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宜居和美乡村

——关于X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调研情况的报告

2024年12月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大举措,搞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更是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X县从“三创四化”工作开始,打造了文明全国的“城乡同治”工作品牌。如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如何?带着问题,第三小组通过到区域面积较大的乡镇进行实地走访,到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听取意见建议等方式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科学治理举措卓有成效

老品牌焕然一新。近年来,×县在原有“城乡同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最新要求、先进地区的典型经验、农村工作的具体实际,通过2018—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我县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基本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体系,进一步促进了乡村从“环境美”向“生活美”、由“外在美”向“内在美”的转变。当前,我县已出台了《2024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正按照由点及面、分片实施、分步推进的原则,确定创建65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确保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全覆盖。

老传统历久弥新。在传统的简易填埋、焚烧、转运的垃圾处理上,目前全县正在大力推行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加强配置和规范垃圾收集设施的治理方式,基本形成因地制宜、成本管控、灵活高效的自治格局。今年以来,配置农村生活垃圾运输车辆41台,垃圾收集车89台,垃圾收集桶新增8925余个,配备农村分类督导员、保洁员、清运员1921名,全县1至12月共清运垃圾近5万余吨。全县镇村共设置再生资源回收站点65个,依托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有害垃圾收集站(点)65个,安装户外垃圾分类亭134座。除宁家坪垃圾中转站正在建设中,其他乡镇13座垃圾中转站全部投入使用。

老办法推陈出新。垃圾分类的关键在源头,难点在群众,为了更好的引导群众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县各地不断探索和创新了工作方式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业务培训和农民培训,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志愿活动”百余次,参与人次1000余人,印发宣传资料5000余份。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有偿服务,对农户按年收取少量的费用,全县农户垃圾处理服务费收缴率达到93%以上,既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村级经费不足的问题,也增强了群众有偿服务、自觉参与的意识。注重“村规民约”作用发挥,将垃圾分类、“门前三包”写入各村“村规民约”,把垃圾分类由“选答题”变为“必答题”。大力开展“大评小奖”活动,以村为单位组织每月对农户进行环境卫生、垃圾分类评比,对优秀者进行奖励,真正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打造治理链条问题犹存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县的农村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涉及到垃圾分类的源头前端、收储中端、处理末端等各方面,亟待解决。

前端投放精准化不足。主要是指在垃圾产生的源头,即居民家中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这是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一步,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一步,也是问题最多、最难推进的一步。一是心里“嫌麻烦”,不想分。垃圾分类是一件“新鲜事物”,在群众还没有养成自觉分类习惯之前,相较于以前垃圾“一把丢”,很多群众觉得垃圾分类太麻烦、太费事。特别是当前农村群众生活条件较好,住宅条件较为充裕,产生垃圾的地方也很多,即使按条件配备了分类垃圾桶,也很难将不同房间产生的垃圾及时投放到位。二是知识“较缺乏”,不好分。许多群众对纸箱盒子、矿泉水瓶、易拉罐、破铜烂铁等一些简单的可回收垃圾分类有所了解,但是对玻璃、电池、布料等其他种类的垃圾、以及一些回收价值较低的可收回垃圾的分类还是很混淆、弄不清楚。特别是我县是一个外出务工大县,很多居民家中只有老人和小孩,对“复杂”的垃圾分类知识接受程度较低、速度较为缓慢。三是制度“没约束”,不必分。目前,对垃圾分类仅停留于“倡导”阶段,对拒不执行、拒不分类、分类不准的群众没有任何可以采取的强制措施,乱扔乱放的行为很难杜绝。另一方面,奖励机制受困于财政收入和集体经济不足的限制,无法很好的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中端收储规范化不足。主要是指对农户“源头”分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储存的阶段。一是垃圾分类投放点不足。居民农户虽然在源头上进行了分类,但“四分类”垃圾桶投放量还不多,一些群众“源头分类”的垃圾“无处投放”,最终只能“混合投放”。二是垃圾转运费用过高。目前全县垃圾运输的终点在×××,考虑到县域面积较大,很多乡镇垃圾运输的距离仍较远,转运费用较高。如×××镇2020年,垃圾转运费用就多达100多万元,再加上其他日常保洁、购置垃圾桶等费用,总费用超过200万元,但同时期县里以奖代拨资金仅仅只有数十万元,沉重的负担不少镇、村都表示很难长期负担。三是垃圾分类转运车不全。目前全县大多数乡镇只有1类垃圾运输车辆,一些镇村收集的不同种类的垃圾无法及时分类转运,存在“先分再混”的现象。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