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2025年县以低碳发展驱动产业绿色变革调研报告

浏览量:73

发布时间:2025-08-15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战略决策部署,全面掌握我县产业绿色转型现状及瓶颈问题,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县发改委联合县科工局、生态环境局、统计局等部门组成专项调研组,于2025年6月至7月,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座谈交流、数据比对等方式,深入全县12个乡镇(街道)、28家重点企业(涵盖传统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现代农业三大领域)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低碳驱动产业绿色变革的实践基础与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我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紧扣“十四五”规划中“单位GDP能耗下降1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22%”的目标任务,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政策引导为保障,推动低碳发展从“理念倡导”向“实践落地”加速转变,产业绿色变革已初现成效。

(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绿色转型“方向明”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发展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县“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县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县绿色产业扶持办法》等9项政策文件,构建起“1+N”政策体系(“1”为总领性意见,“N”为分行业、分领域实施细则)。2025年4月,我县在全国县域层面率先推行“碳账户”管理体系,为规上工业企业建立能耗、碳排放“数字画像”,通过“绿码”“黄码”“红码”分级管理,精准识别高耗能环节,为差异化政策供给提供数据支撑。截至6月底,已有18家企业通过“碳账户”完成碳排放核算,其中5家企业因“绿码”评级获得低息贷款支持,累计发放绿色信贷1.2亿元。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动能“活力足”

通过“腾笼换鸟”“筑巢引凤”双向发力,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18:45:37调整为2025年上半年的15:42:43,第三产业占比首次突破40%。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纺织服装产业以“节能改造+循环利用”为突破口,推广高温气冷堆蒸汽供热、印染废水零排放等技术,12家重点印染企业吨布水耗较2020年下降35%,万元产值能耗下降28%;建材产业淘汰落后产能120万吨,新型墙体材料、装配式建筑占比分别提升至65%、40%,其中县建材园区获批“省级绿色园区”。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新能源产业形成“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多元布局,投资8亿元的华能光伏储能一体化项目(装机容量100兆瓦)并网发电,年减排二氧化碳8万吨;投资5亿元的生物天然气项目(日处理农林废弃物300吨)投产运行,年产天然气1200万立方米,替代标煤1.5万吨。2025年上半年,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2%,高于规上工业增速8个百分点。

(三)技术创新加速赋能,绿色路径“底气强”

坚持“企业主体、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组建“绿色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本地职业院校、科研院所攻关关键技术。目前,全县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取得低碳相关专利87项。其中,县经济开发区内的“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集成光伏、储能、充电桩等技术,实现园区内能源自给率达70%,综合能耗降低19%;某纺织企业研发的“低浴比染色机”填补省内空白,单台设备年节水1.2万吨、节电25万度,已在行业内推广30余台(套)。2025年以来,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1%,较2020年提高0.8个百分点,技术创新对绿色转型的贡献率超过60%。

(四)绿色生活方式渐成风尚,协同效应“氛围浓”

坚持“产业转型”与“社会参与”同步推进,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校园”创建活动。机关单位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2025年上半年纸张使用量同比下降40%;12个社区试点“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积分制,居民参与率达85%,可回收物回收量同比增长2倍;县职业中学开设“低碳技术”专业课程,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0余名;民间环保组织“绿动联盟”发起“低碳骑行”“旧物改造”等活动,覆盖群众超5万人次。调查显示,92%的受访者认可“低碳发展与生活品质提升正相关”,绿色理念正从生产端向生活端延伸。

二、制约产业绿色变革的突出问题与深层矛盾

尽管我县在低碳发展上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对照“双碳”目标要求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技术瓶颈与资金约束交织,“不想改、不敢改”现象并存

部分传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绿色转型存在“畏难情绪”。调研发现,某陶瓷企业因窑炉节能改造需投入300万元,虽测算3年内可通过能耗降低收回成本,但企业主担心“市场波动影响收益”,至今未启动改造;另一家化工企业反映,低碳技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研发成本,而产学研合作中存在“高校成果转化难、企业需求对接慢”问题,导致技术供需错位。据统计,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仅35%开展过低碳技术研发,28%因资金不足放弃改造计划。

(二)产业链协同与要素保障不足,“联不上、接不畅”问题突出

绿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仍处初级阶段,上下游企业间配套协作不够紧密。例如,新能源产业虽有光伏组件生产企业,但缺乏本地逆变器、支架等配套企业,关键零部件仍依赖外部采购,物流成本占比高达18%;现代农业领域,有机肥生产企业与种植基地衔接不紧密,全县有机肥施用量仅占化肥使用量的1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此外,土地、能耗、人才等要素保障趋紧:2025年上半年,全县工业用地指标仅满足60%的新增项目需求,部分绿色项目因用地紧张搁置;能耗双控政策下,新上项目能耗指标审批周期延长至4-6个月;既懂生产工艺又懂碳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达2000人,企业普遍反映“招不来、留不住”。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