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5
发布时间:2025-08-10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召开这个专题会议,既是一次问题查摆的“解剖会”,也是一场作风整改的“动员会”。上周三,我带着组织部3个调研组跑了7个乡镇、5个县直部门,走了12个项目现场,和23名一线干部、47户群众聊了家常。在XX镇便民服务中心,一位开农家乐的王大姐拉着我的手说:“局长,我想扩建厨房办餐饮许可证,跑了3趟,前两次说材料不全,第三次说系统升级,这都半个月了,眼瞅着旅游旺季要到了,急得我夜里睡不着。”在XX县经济开发区,某新能源企业负责人翻着台账告诉我:“我们的设备进口通关单,按政策10个工作日能办完,可现在卡在某个环节20多天了,每天光滞港费就得多花3000块。”更让我揪心的是,在XX村走访时,有位老党员偷偷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村里的水渠修了半年还没通,干部总说‘快了快了’,到底啥时候是个头?”
这些话,像一根根细针扎在心上。近年来,我们通过“作风建设提升年”“担当作为攻坚行动”,干部队伍面貌有了新变化,但刚才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再加上近期收到的127件12345热线投诉、23件巡视巡察反馈问题,再次警示我们:“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不是“小毛病”,而是阻碍发展的“中梗阻”;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影响党群关系的“大问题”。今天,我们必须直面这些“顽疾”,撕开“遮羞布”,下狠劲、出实招,坚决打一场作风建设的“翻身仗”。
一、直面问题不回避,清醒认识“三不”顽疾的现实图景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县干部队伍中的“三不”问题,呈现出“旧病未愈、新疾又生”的复杂态势,具体表现为“三个交织”:
一是“躺平式”不作为与“官老爷”乱作为相互交织。有的干部把“不出事”当成“最大的事”,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难题往上交。比如,XX镇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机动地分配不公”问题,以“历史遗留问题复杂”为由搁置两年,导致12个村的改革停滞;而有的干部则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当信条,在执法监管中搞“选择性作为”——XX市场监管局某中队对校园周边“五毛食品”整治,只查流动摊点不查固定门店,群众举报3次才突击检查,结果查处的3家门店里,有2家是队长的亲戚开的。
二是“蜗牛式”慢作为与“机械式”乱作为相互交织。有的干部把“按程序办”当成“挡箭牌”,对急事难事“推拖绕”。比如,XX县住建局办理某保障房项目施工许可,从立项到开工用了14个月,而同类项目在邻县仅需6个月,仔细一查,原来是工作人员把“施工图纸审核”环节重复了3次;还有的干部把“照抄照搬”当成“完成任务”,在制定惠民政策时,直接复制上级文件,不结合本地实际调整,导致XX镇的“种粮补贴”政策因“海拔高度限制”条款,让山区3个村的农户无法享受,群众意见很大。
三是“变通式”乱作为与“人情式”不作为相互交织。有的干部把“灵活处理”变成“违规操作”,在项目审批、资金分配中搞“小圈子”。比如,XX交通局在农村公路硬化项目中,未经公开招标就指定某企业施工,理由是“工期紧”,后来查实该企业法人是分管副局长的妻弟;而有的干部则把“熟人好办事”当成“工作方法”,对“有关系”的群众热情周到,对“没背景”的群众冷脸相对——XX派出所户籍窗口,群众反映“中午下班时间不让办业务”“带齐材料还要跑三趟”,但熟人介绍的“关系户”,10分钟就能办完所有手续。
这些问题,表面看是作风之弊,根子上是党性之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没到位”:一是思想认识没到位,有的干部把“混日子”当成“职场哲学”,把“守摊子”当成“履职尽责”,缺乏“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二是能力本领没到位,面对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产业转型等新任务,有的干部还停留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状态,不会干、不敢干的问题突出;三是制度约束没到位,虽然制定了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但执行中存在“宽松软”现象,问责“板子”打不下去,“破窗效应”越积越重。
同志们,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当前,我县正处于“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期,也是XX产业园区扩能升级、XX高铁通车运营、XX国家湿地公园创建的攻坚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如果任由“三不”问题蔓延,不仅会耽误发展机遇,更会寒了群众的心。我们一定要站在政治高度、全局高度,把专项整治作为检验“两个维护”的试金石,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打好这场硬仗。
二、靶向施策不空转,全面打响“三不”顽疾的整治攻坚战
这次专项整治,要坚持“严”的主基调,突出“实”的硬举措,重点打好“四场战役”:
第一,打好“思想破冰”之战,让“愿担当”成为自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结合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活动,组织干部开展“三问三查”:问一问“入党初心是什么、现在干了什么、将来留什么”,查一查“是否存在推诿扯皮、是否存在吃拿卡要、是否存在敷衍塞责”。特别是要用好“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本周内,县委组织部要整理近三年全县因“三不”问题被问责的典型案例,编印《警钟长鸣——作风建设反面教材》,组织各党委(党组)开展“以案促改”专题民主生活会,让干部“红脸出汗”“触及灵魂”。
这里我强调一点:思想教育不能搞“空对空”,要结合干部的“成长轨迹”来设计。比如,对年轻干部,要开展“基层蹲点”实践锻炼,让他们在田间地头、项目一线体会“群众的事等不得”;对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干部,要安排“窗口轮岗”,让他们直接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倒逼转变工作作风;对退居二线的干部,要发挥“传帮带”作用,让他们把好的经验传下去、把严的作风带起来。
第二,打好“流程再造”之战,让“快担当”成为常态。效率是作风的直接体现。要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难点”,全面优化政务服务流程。一要推行“极简审批”。对标先进地区,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再压减20%,对“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审批,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全程代办”,确保“拿地即开工”。二要建立“限时办结”红黄牌预警机制。依托“智慧政务”平台,对所有政务服务事项设置“倒计时”,超期1天亮黄牌提醒,超期3天亮红牌督办,红牌事项直接推送至纪委监委和组织部备案。三要开通“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专门窗口,专门受理群众“多次跑、跑不成”的问题,3个工作日内反馈处理结果,处理结果与窗口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第三,打好“严管厚爱”之战,让“敢担当”成为风尚。严管是“保护伞”,厚爱是“加油站”。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在改革创新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只要不违反党纪国法、未谋取私利,予以容错免责;对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偏差,客观评估、合理包容;对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及时澄清正名、消除顾虑。今年,县委组织部要联合纪委监委开展“澄清正名专项行动”,对近三年收到的21件不实举报进行“回头看”,为3名被诬告的干部公开正名。同时,要强化正向激励,把专项整治成效与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直接挂钩,今年年度考核中,优秀指标向一线攻坚岗位倾斜不低于30%,对在专项整治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推荐为“两优一先”表彰对象。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