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局党组书记在“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浏览量:66

发布时间:2025-08-0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个主题,结合近期的一些学习和思考,谈几点不成熟的个人感悟和体会,希望能与大家交流共勉。

一、一次思想上的重访,叩问“群众路线”的初心原点

“群众路线”这四个字,对每一位党员干部而言,都早已是耳熟能详、烂熟于心。它是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但坦白说,熟悉,有时也会带来一种思想上的“惰性”,让我们不自觉地将其标签化、概念化,仿佛它只是悬挂在墙上的标语,印在文件里的标题。

近段时间,我时常叩问自己,抛开那些标准的定义和论述,群众路线对我个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工作方法,还是一种价值信仰?在夜深人静时反思,我愈发感到,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维系、一种良心的坐标。正如有的观点指出的,其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我这个在交通系统工作的干部来说,这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每天都以最具体、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在眼前。

每一条新修的通村路,缩短的不仅是时空距离,更是党和群众的心理距离;每一次公交线路的优化,回应的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期盼;每一盏在深夜亮起的路灯,照亮的不仅是回家的路,更是群众心中的那份安全感和归属感。当把这些具体的工作与“群众”二字紧密相连时,我才深刻体会到,群众路线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工作中须臾不可脱离的土壤和空气。离开了这份连接,所有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都可能失去温度,沦为冰冷的数据和工程。这种感受,让我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深的敬畏。

二、一种姿态上的自省,警惕“办公室”里的无形高墙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时常警醒自己,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在不知不觉中与群众之间筑起一堵无形的高墙。这堵墙,不是物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姿态上的。有时候,职务高了,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时间反而少了;会议多了,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的机会反而少了。我们习惯于通过报告、数据来了解情况,却可能忽视了报告背后那些鲜活的、带着情绪和温度的个体。

我常常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前段时间,我没有提前打招呼,在一个乡镇的客运站等了半个多小时的班车。身边候车的乡亲们,聊的是赶集的收成,是孩子上学的车费,是对某条线路发车频次的抱怨。那些朴素直白的话语,比任何一份调研报告都更具冲击力。那一刻,我不是什么“局长”,只是一个普通的乘客,我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焦虑和期盼。这种“沉下去”的体验,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倾听,需要平等的姿态和真诚的共情。我们必须学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去沟通,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去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导工作”。

这种姿态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克服一种潜在的官僚主义心态。比如,在接待来访群众时,是多一份耐心倾听,还是习惯性地让下属处理?在面对群众通过网络提出的尖锐批评时,是真诚反思、积极回应,还是感到冒犯、敷衍了事?这些细节,恰恰是检验我们群众观点、群众立场最真实的试金石。我深知,只有当我的脚上沾了更多的泥土,我的心里才会沉淀更多的民情。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