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3
发布时间:2025-08-03
学深悟透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构建现代化人民城市交通新格局
同志们:
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发生深刻变革、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系统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宏伟蓝图,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根本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城市运行发展的血脉和支撑,交通运输工作必须学深悟透此次会议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自觉将其转化为推动交通强市建设的强大动力与务实举措。下面,我结合交通运输部门职责,谈几点学习体会和工作思考。
一、深化思想认识,全面精准把握会议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
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质,这是统一思想、指导实践的前提基础。具体而言,重点需把握以下三个维度:
(一)深刻领悟“生命有机体”的核心属性,牢牢把握城市工作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精辟指出,“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城市的本质特征,强调了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必须遵循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基本规律。对于我们交通运输工作而言,落实“生命有机体”理念具有两层核心要义:其一,人民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归宿。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宗旨,要求交通工作必须始终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出行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意味着要持续优化公交线网覆盖、提升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改善慢行环境品质、破解特定区域出行难题,让交通发展红利更公平、更充分惠及全体市民。其二,系统是维系健康的关键支撑。城市交通如同生命体的经络血脉,必须与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空间形态实现有机耦合、良性互动。这要求我们在规划布局枢纽场站、设计交通网络体系、推进交通基建项目时,必须置于城市整体发展格局中考量,做到前瞻性与适配性相统一,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思维,确保交通系统能有效支撑并促进城市肌体的整体健康与协调发展。
(二)精准锚定“内涵式转型”的战略方位,自觉服务城市发展方式深刻变革。会议科学研判,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由“快速增长期”转入“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形态正加速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增效”深刻转变。这一历史性转折对交通运输发展路径提出了全新的更高要求,也带来了结构性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适应新阶段是交通定位的新要求。交通工作重心需从以往追求规模和速度外延增长,向追求效率提升、品质优化、结构合理的内涵发展转变。我们需要着力提升现有路网设施运行效率、优化运输结构、补齐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短板,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存量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生态宜居目标实现。另一方面,顺应新趋势是交通动能的新转换。内涵式发展本质上是创新驱动的发展。作为重要动力源,交通领域亟须强化创新引领:在理念上,坚持绿色低碳导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积极引导共享智慧出行;在动力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科技赋能应用,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在结构上,促进“轨道、公交、慢行”多网融合,推动形成绿色、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支撑城市创新能级提升与活力迸发。
(三)系统把握“多维度协同”的方法遵循,科学运用城市治理现代化思维。会议提出做好城市工作要实现的“五个转变”,本质上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法路径。这些要求为提升交通精细化治理水平指明了具体方向:首先是向统筹协调转变。城市交通问题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关联性,绝非交通部门单兵作战所能解决。必须跳出“部门思维”,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统筹。在城市交通规划编制、重大项目推进、拥堵综合治理、新业态监管等领域,主动加强与发改、资规、住建、公安交管、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建立健全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形成目标一致、步调协同的强大工作合力。其次是向特色发展转变。城市禀赋资源各不相同,交通发展路径切忌“千城一面”。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深入分析我市区域特点(*区位)、历史文化底蕴(*特色)、产业布局结构(*支柱产业)等实际,科学确定交通发展的主导方向、重点任务与差异化措施:是强化对外通道枢纽功能?是突出旅游交通服务品质?还是侧重产业物流高效衔接?均需精准施策、量体裁衣,走出一条符合*市情、具有*特色的交通发展道路。最后是向安全韧性转变。安全是发展的底线,交通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是维系城市生命体正常机能的基石保障。必须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聚焦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生命线本质安全水平(如桥梁隧道、高边坡、枢纽场站),强化极端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与快速恢复能力,筑牢安全防线,提升城市韧性。
二、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打造支撑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坚实交通底盘
深入学习领会是基础,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交通运输部门必须立足主责主业,找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为此,需重点推进以下四大行动:
(一)优化枢纽网络,赋能现代化城市体系构建。建设“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关键在于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枢纽节点高效衔接。我们将聚焦核心任务精准发力:一是强化区域动脉支撑。立足我市区位特点(如地处*城市群核心/节点),全力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线)等关键通道建设进度,加快打通区域交通瓶颈,显著提升*与周边核心城市、区域节点城镇的时空可达性,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落地实施。二是织密市域交通网络。围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融合”要求,加快推动以(*城际铁路、*市域快速路)为主骨架的市域通勤网络建设,提升市域内主要功能板块、重要城镇组团的快速联系水平。重点加强(*新区、*重点镇)等增长区域的交通支撑,有序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与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三是提升枢纽转换效率。对标枢纽城市定位,统筹优化(*国际机场、*铁路枢纽、*公路客运主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与设施衔接。大力推动“枢纽+商业、物流、服务”的融合发展(TOD模式应用),优化换乘空间组织与信息服务,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高效便捷体验。
(二)强化智慧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动能跃升。会议着重强调“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与“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任务。交通作为科技创新应用前沿阵地,必须勇当排头兵:一是建设智慧感知底座。加速部署涵盖重点道路、场站枢纽、公交载具的全要素交通运行感知网络,推动(*路网运行监测平台、*公共交通智能化平台)整合升级与数据汇聚融合,形成高精度、全覆盖、实联通的交通数字孪生底座,为精准分析、科学决策提供核心支撑。二是丰富智慧应用场景。积极推广MaaS(出行即服务)平台应用,集成各类出行方式信息,为市民提供“门到门”一体化出行规划与预约服务。扩展智慧公交(如需求响应式公交、预约巴士)、智慧停车、智慧物流(如无车承运人平台、智能仓储)等场景覆盖,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与公众出行体验。积极探索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在(*测试区域、*特定场景)的示范应用与风险管控。三是优化智慧治理效能。深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对城市交通运行态势的实时研判、拥堵溯源与预警预测能力。健全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12328热线”等与交通管理的联动机制,实现对市民反映的交通热点、难点、堵点问题的高效闭环处理。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