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8
发布时间:2025-08-06
2025年上半年,市委宣传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立足本市“十四五”规划中期目标任务,以“守正创新、守牢底线、守责担当”为工作主线,在理论武装、阵地管理、舆情引导、队伍建设等方面下真功、出实招,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呈现“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主阵地更稳固”的良好态势。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理论武装“铸魂工程”走深走实,思想根基进一步夯实
理论清醒方能政治坚定。上半年,我们始终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理论学习从“关键少数”向“绝大多数”延伸,从“入脑入心”向“知行合一”转化。
一是以上率下“领学”,构建“头雁效应”传导链。制定《2025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新发展阶段城市治理”等12个专题学习重点。上半年共组织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8次,其中“第一议题”学习6次,采取“专家辅导+研讨交流+案例剖析”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省委党校教授、市委政策研究室专家作专题辅导4场,班子成员结合分管领域工作作交流发言20人次。特别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专题学习中,我们创新“领学+调研+复盘”模式,由市委常委牵头,围绕“基层意识形态风险点排查”“网络舆情应对实效”等课题开展实地调研,形成《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等3篇调研报告,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硬招实招。
二是创新载体“促学”,打造“立体式”学习矩阵。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分层分类设计学习载体:在机关单位推行“晨读+夜校”制度,利用早会15分钟开展“微党课”,每月最后一个周五固定“干部学习日”,累计组织专题学习活动2300余场;在农村地区组建“乡音宣讲团”,选拔120名村支书、老党员、乡贤作为“草根讲师”,用方言土语讲解党的政策,开展“院坝会”“田埂课”等流动宣讲1800余场,覆盖群众12万人次;在学校开设“行走的思政课”,联合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红色地图”实践课程,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重走革命路”“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500余场;在企业打造“车间课堂”,依托工会组织技术骨干、劳模代表开展“理论+技能”双培训,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生产一线,相关做法被《*日报》专题报道。
三是知行合一“践学”,推动“理论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坚持“学理论、找问题、促发展”导向,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等重点任务,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理论学习+实践攻坚”行动。例如,在“城市更新”重点项目中,市委宣传部联合住建部门组建“政策宣讲队”,深入拆迁片区开展“面对面”政策解读,累计解答群众疑问3000余条,推动项目签约率提升25%;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中,宣传部门梳理企业反映的“政策知晓度不高”问题,创新推出“惠企政策口袋书”“线上政策问答平台”,相关经验被纳入全市“放管服”改革典型案例。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全市上下形成“以学促干、以干践学”的浓厚氛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的效应进一步凸显。
二、阵地管理“固本工程”精准发力,舆论生态进一步净化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盘”。我们坚持“管建并重、疏堵结合”,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面提升阵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一是强化“传统阵地”规范管理。针对党校、干部学院、社科研究机构等理论阵地,修订《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办法》,建立“准入-审核-评估”全流程管理机制:对新开设的培训班次实行“意识形态风险评估”,明确“凡开班必审方案、凡讲课必核资质、凡内容必查导向”;对社科研究课题实行“双盲评审”,重点把关选题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上半年共驳回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的课题申报3项,调整优化研究方向5项;对讲座论坛实行“一会一报”,上半年审批各类讲座论坛127场,现场督查32场,未发生一起违规事件。特别在基层文化站(室)管理中,我们创新“星级评定”制度,将意识形态责任落实情况与经费补贴、评先评优挂钩,推动23个基础薄弱的文化站完成设施升级,新增“红色书角”“乡贤讲堂”等功能区,基层文化阵地的“红色属性”更加鲜明。
二是守好“新兴阵地”前沿关口。针对网络、新媒体等新兴领域,建立“网信+宣传+公安”联动机制,实行“24小时巡查+重点时段值守”制度。上半年共监测网络舆情信息1.2万条,处置敏感信息87条,封堵不良信息链接2300余条;对全市1200个政务新媒体账号开展“清朗行动”,重点整治“僵尸号”“标题党”等问题,关停整改不合格账号17个,推动政务新媒体矩阵粉丝量增长35%,平均阅读量提升2倍;针对短视频平台,联合网信部门推出“正能量创作者培育计划”,选拔培养本地“乡村达人”“非遗传承人”等网络主播50名,创作《老匠人的榫卯人生》《乡村振兴里的“新农人”》等原创短视频300余条,其中12条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短视频平台的“主流声音”占比从年初的32%提升至58%。
三是激活“民间阵地”内生动力。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第三方力量”作用,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阵地管理格局。例如,在社区层面推广“楼栋文化管家”制度,选拔热心居民担任“文化监督员”,负责巡查小区宣传栏、电梯广告等内容,上半年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00余条,整改违规广告120处;在行业协会中成立“意识形态自律联盟”,由律师、教师、企业家等代表组成监督委员会,制定《行业文化建设公约》,推动律师协会开展“法治护网”行动、餐饮协会发起“光盘行动”宣传,相关做法被《中国文明网》报道。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全市阵地管理的“毛细血管”更加畅通,群众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形成了“人人都是管理员、个个都是传播者”的生动局面。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