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49
发布时间:2025-08-04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分析会,主要任务是总结过去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精准分析当前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并对新学年,特别是新高三、新高二的备考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系统部署。刚才,市教科所的同志们以“目标引领、数据支撑、教研赋能、管理提质”为主题,对高一、高二的期末教学质量监测情况做了详尽、深入、客观的分析,为我们每所学校接下来的教学诊断和精准施策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二中、*三中和*中学三所学校分别结合2025届和2026届高考备考工作,分享了宝贵的经验和周详的计划,听后很受启发。他们的思考和实践,充分展现了我市高中教育工作者昂扬的斗志和务实的作风。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回头看”的总结分析会,更是一次“向前看”的启动部署会。借此机会,我围绕“抓教学中心,抓质量核心”这个永恒主题,结合当前形势和任务,讲四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勉。
一、强化复盘,在总结反思中找准新起点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科学的复盘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导航仪。刚刚过去的2025届高考,以及本次期末的教学质量监测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最真实、最直接的反馈。面对这些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句号,而应看作是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更是一个破折号。各校要立即行动起来,组织最核心的教学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系统梳理、深度复盘,在总结反思中为新学年的工作找准方位、定好基调。
(一)要坚持纵向看进步,在自我超越中坚定信心。每所学校都要建立自己的历史坐标系,将本次的监测数据与去年同期、与上学期进行细致比对。要看清我们的进步体现在哪里是整体平均分的提升,还是优势学科的持续巩固是高分段学生的突破,还是临界生群体的壮大对于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我们要不吝赞美,要让广大师生看到自己努力的价值,从而激发更强的内生动力。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特别是在备考的长跑中,一个充满自信的团队,才能抵御疲劳,战胜困难。
(二)要坚持横向看差距,在对标先进中明确方向。关起门来沾沾自喜,是教育发展的大忌。我们不仅要跟自己比,更要跟别人比,跟强者比。要将我们的数据放到全市、全省的坐标系中去审视。我们的优势学科在全市处于什么位置我们的短板学科与其他学校的差距有多大我们的顶尖学生培养与兄弟学校相比,亮点何在,不足何存这种比较,不是为了分个高下,而是为了“知己知彼”,在差距中找到我们改进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各校校长和书记要带头研究,带领年级组和教研组,真正把数据吃透,把问题找准,把方向校正。
(三)要坚持定向看目标,在精准诊断中优化策略。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最终都要服务于育人目标,服务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当然也包括服务于高考这一近期目标。各校都要对照既定的2025届、2026届高考目标,来审视当前的教学状态。我们的教学进度是否科学备考策略是否有效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达成与目标要求之间,存在多大的吻合度与偏离度市教科所的分析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宏观的“体检报告”,各学校则要拿起“显微镜”,对本校的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科,甚至每一个知识模块进行精细化的诊断,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策略调整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二、强化闭环,在精细管理中提升执行力
如果说科学的复盘是“谋定而后动”,那么强有力的闭环管理就是确保“动则必成”的关键。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学校有很好的理念、很好的计划,但在执行过程中却效果走样、目标落空。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完整、严密、高效的管理闭环。俗话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将我们的教学蓝图变为现实,就必须在管理的全流程上追求精细,构建从“计划”到“结果”的完整责任链条。
(一)要在“目标—计划—方案”上实现精准化。目标不能是口号,必须是能够量化、可以检视的具体指标。计划不能是空谈,必须是分解到每个学期、每个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方案不能是粗线条,必须是具体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次教研活动、每一次考试评价的“施工图”。各校的备考方案要做到科学、详实、可操作,让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自己的任务是什么,标准是什么,什么时间要完成。
(二)要在“检查—督促—反馈”上实现常态化。计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保障在于监督。学校管理者不能做“甩手掌柜”,方案一发就万事大吉。要建立常态化的教学巡查、随堂听课、作业抽查、集体备课检查等机制,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督促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善意的提醒和及时的纠偏。反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建立快速的反馈通道,第一时间反馈给年级组、教研组和任课教师,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快速反应机制。
(三)要在“调试—评价—改进”上实现动态化。我们的学生是发展变化的,考情学情也是动态调整的,我们的教学管理就绝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检查反馈的情况,及时对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备考策略进行动态调试。一次月考、一次质检,都是我们调试的最好契机。评价体系要更加科学,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备考成效。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评价的结果,都应当成为下一轮教学改进的新起点,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持续优化的良性循环。只有构建了这样完整的管理闭环,我们的教学质量提升才有了最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强化品控,在教学过程中夯实质量根基
教学质量的提升,宏观上靠管理,微观上则要靠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辅导的品质。如果把我们的教学比作一条生产线,那么最终的“产品”质量,取决于每一个环节的品质控制。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向过程要质量,向细节要效益”的意识,将品控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要围绕“四好”下功夫,做好教学品质提升的大文章。我市教育系统一直在提倡“好课、好题、好文章、好学生”的“四好”建设,这正是我们进行教学品控的有力抓手。一要磨砺“好课”。一堂好课,不仅是知识的有效传递,更是思想的启迪、智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我们要鼓励教师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课堂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真正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二要精选“好题”。题海战术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要引导教师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精选出那些能够体现新高考命题方向、考查核心素养、启发学生思维的“好题”。要加强校本题库建设,鼓励教师原创和改编高质量试题,让学生的每一次练习都精准有效。三要锤炼“好文”。这不仅指语文学科的写作,也包括其他学科的书面表达能力。规范的表达、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论证,是获取高分的关键,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要将书写规范、表达训练融入日常教学。四要培育“好学生”。这不是指挑选好学生,而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好学生”。这个“好”,不仅指成绩好,更指习惯好、品德好、心态好。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这是他们受益终身的财富。
(二)要建立“四品”控制流程,夯实教学质量的根基。我认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至少要守好四个品质关口:第一品是“备课关”——实现品质策划。这是源头。要坚决杜绝教师单打独斗、使用陈旧教案的现象。要大力推行深度集体备课,要求大家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备考情。每一次集体备课,都应该是一次高质量的“品质策划会”,确保输出的教学方案是最优的。第二品是“课堂关”——实现品质执行。这是核心。课堂45分钟的效率,决定了教学的成败。要强化对课堂教学的品质监控,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看重点难点是否突破,看师生互动是否有效,看学生参与度是否高。第三品是“作业关”——实现品质检测。作业和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要对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讲评全流程进行品控。作业量要适度,但质量要高。批改要精细,不能只有对错,更要有诊断性的评语。讲评要及时,要针对共性问题集中突破。第四品是“辅导关”——实现品质改进。这是延伸。教学永远不可能一步到位,差异化辅导是实现品质改进的关键。要建立对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分层辅导机制,对学优生要“拔高”,对学困生要“补短”,实现“培优辅差”的精准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提升。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