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44
发布时间:2025-08-0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8月1日至8月5日,我有幸作为开发区办公室工作人员,跟随由管委会主要领导带队的考察团,赴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无锡市高新区开展为期5天的学习交流。此次考察紧扣“对标先进找差距、聚焦主业谋突破”主题,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座谈交流、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深入学习了江浙地区经济开发区在产业升级、园区运营、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现将个人学习体会与思考汇报如下,恳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本次考察是一场“颠覆认知”的产业之旅,让我看到了“差距之外”的深层逻辑
出发前,我对江浙开发区的印象停留在“经济强、企业多”的模糊认知里。但当双脚真正踏上杭州钱塘新区的土地,站在比亚迪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的智能生产车间外,透过玻璃幕墙看到上百台机械臂有序舞动、AGV物流车精准穿梭、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的生产数据时,内心的震撼远超预期——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在“说话”:不是简单的“规模大”,而是“链条全”;不是粗放的“速度快”,而是“精度高”。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服务中心”,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在办理环评手续的企业负责人王女士。她一边翻看着刚打印出来的审批结果,一边感慨:“以前跑手续要跑5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递材料,工作人员还主动帮我们梳理了政策适用条款,3天就办结了,比预期快了一倍!”更让我们意外的是,服务中心大厅里没有“一刀切”的叫号机,取而代之的是“帮办员”流动服务——他们戴着工作牌,主动询问企业需求,用方言或通俗语言解释政策,连老年人都能轻松沟通。这种“服务不是管理,而是成就”的理念,与我们日常工作中“完成流程即可”的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在无锡高新区的“科创飞地”园区,我们参观了一家从深圳“飞”来的半导体企业。负责人介绍:“这里虽然物理空间不大,但配套了共享实验室、中试车间和政策申报专班,我们在深圳做研发,无锡做量产,成本降了30%,效率提升了40%。”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江浙开发区的竞争力,早已不是“拼土地、拼政策”的初级阶段,而是转向“拼生态、拼服务、拼协同”的高阶逻辑——他们不仅在“种企业”,更在“育生态”;不仅在“引项目”,更在“聚人才”;不仅在“做产业”,更在“造场景”。
这些细节让我深刻反思:过去我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如果只看到“石”的形状,而没读懂“石”里的纹理,最终只会东施效颦。江浙经验的核心,是“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思维、“以产业生态为支撑”的系统思维、“以创新驱动为引擎”的前瞻思维。这三种思维,正是我们需要重点“拆解”和“转化”的底层逻辑。
二、深度观察看到三个“没想到”的细节,揭开了先进园区的“运营密码”
考察中,有几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让我对“开发区如何做好服务”有了全新认知。
第一个没想到:“旧厂房”能变成“金名片”。 在杭州钱塘新区,我们参观了一座由原纺织厂改造的“工业文化创意园”。红砖厂房、老式锅炉、锈迹斑斑的行车轨道被完整保留,内部却引入了数字艺术工作室、跨境电商孵化器、工业设计中心。园区负责人介绍:“这里原本是低效用地,我们没有一拆了之,而是邀请设计师做‘微改造’,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激活了产业新动能。”更关键的是,园区配套了“工业遗产讲解员”,游客可以扫码听老工人的“厂史故事”,企业也能在旧车间里办产品发布会——工业记忆与现代商业的融合,让这片土地的价值从“亩产税收”延伸到了“文化赋能”。 这让我联想到我县开发区内也有几处闲置老厂房,过去一直因“改造成本高、定位难”被搁置。如果我们能借鉴这种“最小干预、最大赋能”的思路,或许能盘活一批“沉睡资产”,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有温度的成长空间。
第二个没想到:“小窗口”能撬动“大服务”。 苏州工业园区的“一窗通办”服务窗口,表面看和其他政务大厅没什么区别,但当我们跟随工作人员体验“帮办”流程时,发现了“隐藏功能”:窗口配备了一台“政策计算器”,企业输入营收、人数等基础数据,系统自动生成可申报的政策清单;旁边还有一本“企业问题台账”,记录着近3个月企业反映的高频问题,比如“员工子女入学难”“物流车辆进城限制”等,每条问题都标注了责任部门、解决进度和反馈评价。工作人员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办完事’,而是‘解决问题’;不是‘等企业来’,而是‘找企业帮’。” 这让我反思我们的政务服务:过去我们强调“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但往往忽略了“主动靠前”。比如,企业招工难,我们是否提前对接了职业院校?企业物流成本高,我们是否调研过周边交通路网?服务的温度,往往藏在“多问一句”“多走一步”的细节里。
第三个没想到:“土办法”能解决“新问题”。 在无锡高新区的一家新能源电池企业,我们遇到了生产部张经理。他指着车间墙上的“问题看板”说:“这是我们和园区管委会一起做的‘红黄绿’进度表,红色是卡壳问题,黄色是预警问题,绿色是正常推进。每周三下午,管委会分管领导带着职能部门负责人来‘坐诊’,现场协调解决。”更让我们意外的是,看板上的问题大多不是“高大上”的技术难题,而是“员工宿舍热水供应不稳定”“货车进出园区排队时间长”这类“小事”。张经理坦言:“这些事看起来小,但直接影响工人情绪和生产效率。管委会愿意‘管闲事’,我们才能安心搞生产。”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园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把企业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我们常把“优化营商环境”挂在嘴边,但如果连企业员工上厕所是否方便、食堂饭菜是否可口都不清楚,所谓的“优化”不过是空泛的口号。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