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1
发布时间:2025-07-0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我们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情况。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近年来,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社区居委会紧紧围绕“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工作理念,聚焦居民需求,破解治理难题,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向大家作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夯实组织根基,筑牢社区发展“桥头堡”
组织建设是社区工作的核心骨架,只有根基扎实,社区发展才能行稳致远。我们始终把强化组织建设摆在首位,着力打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让党组织成为引领社区发展的“主心骨”,让居委会成为联系群众的“主阵地”。
(一)建强支部班子,发挥“领头雁”作用
支部班子是社区组织的“火车头”,班子强则工作强。我们坚持把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群众认可的同志选进支部班子,通过明确职责、强化担当,让班子成员成为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领头雁”。严格选人标准,精选班子成员。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从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居民代表中选拔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进入支部班子,确保班子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加强能力培训,提升履职水平。定期组织班子成员参加政策理论学习、业务技能培训、先进社区观摩等活动,不断提升班子成员的政治素养、政策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让他们既能吃透上级精神,又能结合社区实际开展工作。健全考核机制,激发工作热情。建立班子成员绩效考核制度,将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约谈提醒,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规范党员管理,激活“红细胞”动能
党员是社区组织的“红细胞”,党员作用发挥得好,社区组织就有活力。我们通过规范党员管理,引导党员在社区治理中亮身份、作表率,让党员成为服务群众的“排头兵”。严格组织生活,增强党员意识。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制度,让党员在组织生活中接受教育、锤炼党性,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搭建活动平台,发挥党员作用。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组织党员参与社区环境卫生整治、矛盾纠纷调解、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党员在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加强关爱帮扶,凝聚党员人心。建立党员关爱帮扶机制,对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进行走访慰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完善组织制度,扎紧“制度笼”篱笆
制度是社区组织运行的“导航仪”,只有制度健全,社区工作才能规范有序。我们通过完善组织制度,为社区组织运行提供有力保障,让社区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健全议事决策制度,实现民主决策。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居委会工作制度等,对社区重大事项实行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确保决策符合民意、顺应民心。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工作行为。设立党务、居务公开栏,定期公开社区重大事项、财务收支、惠民政策落实等情况,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让社区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建立联动协作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四方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联动辖区单位,构建“同心圆”格局
辖区单位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我们通过加强与辖区单位的联动协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格局。建立共建机制,签订共建协议。与辖区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定期开展共建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共建活动,丰富共建内容。联合辖区学校开展“家校社”共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合辖区医院开展健康义诊、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联合辖区企业开展就业帮扶、爱心捐赠等活动,助力社区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共建实效。针对社区治理中的难点问题,积极争取辖区单位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协调辖区企业为社区提供资金支持,用于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协调辖区学校为社区提供活动场地,方便居民开展文化活动。
二、聚焦民生需求,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群众,我们始终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优化便民服务,提升“一站式”效能
便民服务是社区服务的基础,我们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让居民少跑腿、好办事。整合服务资源,简化办事流程。将民政、社保、计生等各类服务事项集中到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办理服务。同时,梳理服务流程,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间,让居民办事更便捷。完善服务设施,改善办事环境。投入资金对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升级,配备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设置休息区、咨询台等,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办事环境。此外,还开通了线上服务平台,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查询办事指南、预约办事时间,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居民少跑腿”。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定期组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要求工作人员做到“微笑服务、热情接待、耐心解答”,对居民的办事需求及时受理、限时办结,让居民感受到贴心、周到的服务。
(二)关注特殊群体,送上“贴心式”关怀
特殊群体是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我们通过建立健全特殊群体关爱帮扶机制,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贴心式”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建立信息档案,精准掌握情况。对社区内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低保对象等特殊群体进行全面摸排,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定期更新信息,精准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为开展关爱帮扶工作提供依据。开展上门服务,解决实际困难。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定期上门看望特殊群体,为他们提供打扫卫生、代购物品、代缴费用等生活照料服务;协调医疗机构为孤寡老人、残疾人提供上门体检、健康咨询、送药等医疗保健服务。组织关爱活动,给予精神慰藉。在节假日组织开展慰问活动,为特殊群体送上慰问品和节日祝福;组织志愿者与困境儿童、孤寡老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谈心聊天、陪伴游玩等方式,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励。
(三)畅通诉求渠道,搭建“互动式”平台
畅通居民诉求渠道是了解居民需求、解决居民难题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搭建多元化的“互动式”平台,让居民有地方说话、有渠道反映问题,及时回应居民关切。设立意见箱和热线电话,方便居民反映问题。在社区公共区域设立意见箱,公布热线电话,让居民可以随时通过意见箱、电话等方式反映诉求和建议。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反馈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召开居民议事会和听证会,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定期组织召开居民议事会、听证会,邀请居民代表、党员代表、辖区单位代表等参加,就社区重大事项、民生问题等进行讨论和协商,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社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居民互动交流。建立社区微信公众号、居民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社区工作动态、政策信息、便民服务等内容;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居民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诉求,及时回应居民的关切,增强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四)开展志愿活动,汇聚“互助式”力量
志愿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补充,我们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式”社区氛围。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壮大志愿力量。整合社区党员、退休人员、大学生、在职职工等各类人员资源,组建环境卫生、扶贫济困、文化体育、法律咨询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为开展志愿活动提供人员保障。开展特色志愿活动,满足居民需求。根据居民的需求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志愿活动。比如,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开展“义务家教”志愿服务活动,为困境儿童提供学业辅导;开展“法律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参与热情。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进行量化考核,志愿者可以凭积分兑换相应的服务或物品;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表彰奖励,营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氛围,激发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狠抓环境治理,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园”
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我们多措并举加强环境治理,努力为居民营造整洁、优美、舒适的社区环境,让社区成为居民宜居宜业的“幸福园”。
(一)整治环境卫生,擦亮“社区脸面”
环境卫生是社区的“脸面”,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形象。我们通过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消除卫生死角,让社区环境干净整洁。定期开展清扫,清除卫生死角。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保洁人员定期对社区公共区域、楼道、绿化带、垃圾桶周边等进行全面清扫,及时清除垃圾、杂物、油污等,确保社区环境整洁有序。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处理问题。安排专人负责环境卫生日常巡查,对发现的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排、宠物粪便未清理等问题,及时进行劝导和处理;对拒不配合的,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落实责任分工,确保任务到人。将社区环境卫生责任区域划分到具体的工作人员和保洁人员,明确责任人和责任范围,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的管理制度,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绿化养护,扮靓“社区容颜”
社区绿化是社区环境的“绿色名片”,良好的绿化环境能提升社区的品质和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我们通过加强绿化养护管理,让社区绿树成荫、花草飘香。定期修剪补种,保持绿化美观。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对社区内的树木、花草进行修剪、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养护工作,及时补种枯萎的苗木和花草,确保绿化植物生长良好、形态美观。加强绿化保护,防止破坏行为。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居民宣传绿化保护知识,提高居民的绿化保护意识;加强对绿化区域的巡查,及时制止和处理攀折花木、践踏草坪、乱砍滥伐等破坏绿化的行为。打造特色景观,提升绿化品质。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打造具有社区特色的绿化景观,比如在社区入口处设置花坛、在休闲广场周边种植景观树等,让社区绿化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提升社区的整体环境品质。
(三)规范停车管理,疏通“社区脉络”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内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社区的交通秩序和居民的出行安全。我们通过规范停车管理,努力解决停车难题,疏通“社区脉络”。合理规划停车位,增加停车容量。对社区内的公共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在不影响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增设停车位,充分利用闲置空间建设立体停车场、生态停车场等,增加社区停车容量。加强停车引导,规范停车秩序。安排专人负责停车引导和管理,引导居民有序停放车辆,杜绝乱停乱放现象;在社区主要道路和出入口设置交通标志和标线,规范车辆行驶和停放行为。推行智能管理,提高停车效率。引入智能停车管理系统,通过车牌识别、智能缴费等功能,实现停车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提高停车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智能系统实时监控车位使用情况,为居民提供车位查询、预约等服务。
(四)推进垃圾分类,养成“社区习惯”
垃圾分类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举措,我们通过广泛宣传、完善设施、加强监管等方式,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让垃圾分类成为“社区习惯”。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分类知识。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组织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等方式,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的意义、方法和标准,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参与率。完善分类设施,方便居民投放。在社区内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配备不同类型的垃圾桶,并在垃圾桶上张贴醒目的分类标识;定期对垃圾桶进行清洗和维护,保持投放点的整洁卫生。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分类实效。安排专人负责垃圾分类的监督管理工作,对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对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的居民进行劝导和教育;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制度,对分类准确、积极参与的居民给予积分奖励,激励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四、繁荣社区文化,奏响文明和谐“交响曲”
文化是社区的灵魂,丰富的文化生活能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我们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让文明和谐之花在社区绽放。
(一)搭建文化平台,提供“展示窗”
搭建文化平台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我们通过建设文化场馆、组建文化队伍、举办文化展览等方式,为居民提供展示才华、交流互动的“展示窗”。建设文化场馆,完善活动设施。投入资金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棋牌室、健身房等文化场馆,配备必要的文化活动器材和设备,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和设施保障。组建文化队伍,培养骨干力量。鼓励和引导居民组建广场舞队、合唱团、书画社、摄影队、戏曲队等各类文化队伍,通过邀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组织参加各类比赛和演出等方式,培养一批文化骨干力量,带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举办文化展览,展示社区风采。定期举办书画展览、摄影展览、手工艺品展览等文化展览活动,展示居民的文化作品和社区的发展变化,让居民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开展文体活动,激活“欢乐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激活社区的“欢乐源”。举办节日庆典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和重要节日,组织开展文艺演出、猜灯谜、包粽子、赏月、歌咏比赛等节日庆典活动,让居民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增强居民体质。定期组织开展太极拳、广场舞、健步走、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体育健身活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组织亲子互动活动,促进家庭和谐。开展亲子运动会、亲子手工制作、亲子阅读分享等亲子互动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家庭和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培育文明风尚,树立“新风尚”
培育文明风尚是提升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加强道德教育、弘扬先进典型等方式,引导居民树立文明新风,让文明成为“社区风尚”。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社区文明程度。积极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居民”等创建活动,制定创建标准和评选办法,组织居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引导居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养成文明礼貌、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居民道德素质。利用社区宣传栏、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开展道德模范事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活动,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居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弘扬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挖掘和宣传社区内的好人好事、先进典型,通过表彰奖励、事迹宣讲等方式,让居民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四)传承特色文化,留住“乡愁味”
社区特色文化是社区历史和居民情感的积淀,传承和弘扬社区特色文化能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我们通过挖掘、保护、传承社区特色文化,让居民留住“乡愁味”。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整理文化遗产。组织人员深入社区进行走访调研,挖掘社区内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特色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建立社区特色文化档案。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技艺。对社区内的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缮,防止其遭到破坏;邀请民间艺人、老工匠等对传统技艺进行传承和传授,组织开展传统技艺培训班、展示活动等,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弘扬特色文化。结合社区特色文化,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民俗文化节、传统美食节、地方戏曲展演等,让居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特色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社区特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