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1
发布时间:2025-08-23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校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方位与坐标,探讨这座城市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这不仅是一次工作调度会,更是一次思想的对表、一次灵魂的叩问。一座伟大的城市,不仅要有挺拔的“身骨”,更要有丰沛的“灵魂”。精神文明,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系、根脉所在。它决定了一座城市能走多远、能飞多高。
一、提高站位,深刻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
首先要思考一个根本问题: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抓精神文明建设,到底抓的是什么?如果认识仅仅停留在打扫卫生、评选先进的层面,那就没有抓住根本。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从三个维度来重新审时度势。
(一)精神文明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底层代码”。过去,大家谈论竞争力,言必称GDP、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额。这些当然重要,是城市的“硬件”。但当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从“硬实力”的比拼,转向“软实力”的较量。一个市民文明有礼、社会风气清朗、文化标识鲜明的城市,对高端人才、优质资本、创新项目的吸引力,是不可估量的。文明,本身就是最高效的营商环境。它能润物无声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去年,我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超过70%的人在访谈中提到,选择*市,除了看中发展机遇,更看重这里的社会氛围和人文环境。这充分说明,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驱动发展的“硬通货”,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代码”。抓精神文明,就是抓发展、抓未来。
(二)精神文明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稳定基础”。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是“德治”与“法治”的相得益彰。法律是刚性约束,是底线;道德是柔性引导,是高线。如果一座城市,事事都要靠监控、处处都要靠处罚,那治理成本会高到无法承受。精神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一场触及灵魂的“全民教化”,是在全社会树立起共同的价值标尺、行为准则和道德自觉的活动。当“礼让斑马线”成为一种习惯,当“垃圾分类”成为一种自觉,当“守望相助”成为一种风尚,社会治理的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我市去年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了5.6%,公共场所纠纷类警情下降了近10%,这背后,精神文明建设功不可没。它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是矛盾风险的“减压阀”,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三)精神文明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给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已超越了物质层面。吃饱穿暖之后,大家更渴望的是精神上的富足、文化上的滋养、社会交往中的尊严感和归属感。精神文明建设,正是回应这一需求的直接路径。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让生活更舒心;一个书香四溢的文化空间,让心灵有栖息;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让日子更丰润;一个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去年,我市建成了8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新增城市书房30余家,市民文化消费支出增长了8%。这些数字背后,是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精神文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人”,就是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活得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有价值。
二、聚焦短板,精准透视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瓶颈
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问题。当前,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总体态势是好的,但对标新时代的要求、对标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瓶颈。这些问题,表象在“形”,根子在“神”。
一是“盆景”与“风景”的矛盾依然突出。大家搞创建、抓示范,容易出现“盆景”思维,即倾尽资源打造几个光鲜亮丽的示范点、样板街,看起来很美,但一走出这个范围,就判若两地。文明创建工作在点上开花的多,在面上结果的少;在主干道上用力的多,在背街小巷扎根的少;在迎接检查时“盛装”的多,在日常状态下“素颜”的少。这种“盆景”式的文明,是脆弱的、不可持续的。真正的文明,应该是融入城市每个角落、每个细胞的“全域风景”,是风雨无阻、四季常青的。
二是“形式”与“内容”的脱节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活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群众的参与度、获得感并不高。比如,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为了凑时长、凑人数,设计上脱离群众实际需求,“被服务”的群众甚至感到是一种负担。一些评选表彰活动,程序繁琐、材料主义,选出来的典型离群众很远,感召力、影响力有限。一些宣传教育,满足于拉横幅、发传单、贴标语,内容陈旧、方式单一,难以入脑入心。这种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做法,是对资源的浪费,更是对群众热情的消耗。
三是“建设”与“管理”的不平衡问题亟待解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公园绿地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但“三分建、七分管”的道理,在精神文明领域同样适用。大家花大力气建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后续活动跟不上,变成了“空心”场所;精心设计的公益广告牌,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出现破损;下大力气整治的农贸市场,一阵风过去,脏乱差现象又卷土重来。这种“重建设、轻管理、弱运营”的现象,导致大量投入打了水漂,文明成果无法巩固。文明,不仅要“建”出来,更要“管”出来、“养”出来。
四是“德治”与“法治”的协同发力尚有不足。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对于一些顽固的不文明行为,仅靠道德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比如,高空抛物、乱停乱放、遛狗不牵绳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但往往因为取证难、处罚轻,导致屡禁不止。大家在运用法治手段破解文明难题上,思想还不够解放,办法还不够多,联动还不够紧密。如何让失德者付出代价,让守德者受到激励,形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生动局面,是大家必须破解的课题。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