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

浏览量:59

发布时间:2025-05-10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大抓营商环境的鲜明导向,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应变局开新局的关键之举,放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贯穿到中国式现代化我市实践的全过程,为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提供坚实保障。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构建全周期精准服务体系,破解企业发展痛点。一是深化专班包联服务机制。创新实施“1+1+N”专班服务模式(1名区领导挂帅+1个主管部门牵头+N个职能部门协同),对42家重点企业、25个重大项目建立成长档案,通过每月走访、双周会商、即时响应工作机制,形成诉求收集—分级处置—跟踪问效管理闭环。已累计收集企业诉求187项,办结率达93%,实现企业家诉求一站式受理、全流程督办。二是强化金融要素支撑。搭建政银企保四方联动平台,创新推出纾困贷技改贷等专项产品,建立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借鉴晋城市一企一策融资服务机制,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定制供应链融资方案,已促成17家企业获批信用贷款8.2亿元。同步设立2亿元应急转贷基金,帮助企业化解短期流动性风险。三是优化人才引育生态。构建“靶向引才+定制育才双轮驱动”模式,线上搭建重点产业人才数据库,线下开展高校行海外英才周等专项活动。建立企业提需求、政府配资源的订单式培训机制,联合职业院校开设工匠专班,年内已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1200余人次,关键岗位人才匹配率提升至78%。

(二)打造全要素保障体系,夯实发展硬支撑。‌一是基础设施提质扩容‌。投入3.6亿元推进园区北扩西扩工程,新建标准化厂房15万㎡,同步完成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双回路供电、集中供热等九通一平配套全覆盖。创新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推行多测合一竣工联合验收,项目落地周期压缩40%以上,企业可实现拎包入驻。‌二是政策兑现提速增效‌。上线惠企政策直通车智能平台,集成政策匹配、在线申报、进度查询等功能,设立3000万元免申即享资金池。对技术改造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17项高频政策实行一键申报、自动核验,兑现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累计为89家企业快速兑付资金1.2亿元。‌三是产业链协同提档升级‌。绘制重点产业供需热力图,举办我为企业跑订单产业链对接会32场,推动56家上下游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联合周边产业园区共建共享检测中心、物流枢纽等公共服务平台,企业物流成本降低12%,原材料周转效率提升20%。

(三)锻造项目建设全流程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一是审批服务集成创新‌。推行重点项目五个一推进机制一项目一专班、一方案一清单式,对28个省市重点项目实施挂图作战。创新预审+并联审批模式,将立项至施工许可审批时限压缩至25个工作日,配套项目服务专员全程代办,实现拿地即开工。‌二是要素保障靶向发力‌。建立项目需求+要素保障双清单制度,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指标1200亩。设立1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32亿元,配套银团保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为7个新投产项目提供原材料采购资金3.8亿元。建成5G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120处。‌三是达产达效全程护航‌。组建达产服务专班,建立投产项目跟踪监测系统,对设备调试、用工培训等12个关键节点提供一对一辅导。实施达产奖励计划,对提前实现产能目标的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推动重点项目投产当年贡献产值超50亿元。

(四)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打造极简办事生态。‌一是数字化赋能智慧政务‌。上线企业服务云平台,集成政策推送、风险预警等28项功能,注册企业突破5000家。推行一照通办改革,158项高频事项实现证照免提交,政务服务网办率达98%。试点无感智办模式,通过数据共享自动生成申报材料,企业办事表单填写量减少70%。‌二是标准化提升服务质效‌。编制政务服务事项四级四同标准清单,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接诉即办、未诉先办机制,疑难问题解决率达96%。推行工作日延时办、节假日预约办,全年累计提供非工作时间服务3200余次。‌三是跨区域协作打破壁垒‌。与6省市建立“跨省通办”合作机制,实现62项高频事项异地受理、属地审批。在银行网点、产业园区布设自助服务终端45台,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企业群众就近办理事项超1.2万件。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聚焦精准赋能,完善全链条服务体系。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持续优化“1+1+N”专班服务模式,针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清单。拓展“企业家接待日”“线上诉求直报”双通道,完善“诉求收集—分类交办—限时办结—动态反馈”闭环机制,确保企业急难问题48小时响应、复杂诉求7日内闭环。强化金融精准滴灌,升级“政银企保”联动平台,新增“专精特新贷”“绿色转型贷”专项产品,年内力争投放信用贷款超10亿元。实施“产才融合”计划,绘制重点产业人才图谱,建设技能人才实训基地3处,开展“工匠培养”“数字技能特训”等定制培训,全年输送技能人才1500人,关键岗位适配率提升至85%以上。

(二)深化要素改革,提升综合保障效能。以“降成本、提效率”为核心推进要素配置改革,加快园区“北扩西扩”二期建设,新建智慧化标准厂房20万㎡,配套工业蒸汽管网、光伏储能等设施,实现企业“签约即入驻、投产零等待”。迭代“惠企政策直通车”系统,扩大“免申即享”覆盖范围至30项政策,设立5000万元政策兑现资金池,推行“智能匹配+主动推送”服务,确保奖补资金5个工作日内直达企业。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开展“我为企业跑订单”2.0行动,组建重点产业联盟,搭建原材料集采、产能共享平台,推动80%规上企业接入供应链协同系统,力争全年促成产业链合作项目70个,降低企业综合成本15%以上。

(三)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极简服务生态。加速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拓展“一照通办”场景至200项高频事项,试点“无感申报”新模式,打通15个部门数据壁垒,实现90%涉企事项“零材料办理”。建设营商环境智慧监测平台,集成审批效能、政策兑现等12类指标动态分析功能,建立“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创新跨区域协作机制,与8省市共建“跨省通办”专区,新增异地办事项100项,在产业园区布设智能服务终端30台,提供“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实施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围绕世行新评估体系开展15项专项改革,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组建百人监督员队伍,以企业获得感检验改革成效,全力争创国家级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