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4
发布时间:2025-09-26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始终坚持“人民登记为人民”的政治底色,将作风建设贯穿不动产登记改革全过程,通过织密服务网络、深化数字赋能、统一标准体系、筑牢廉洁防线,推动登记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放心办”跨越。全市不动产登记业务办理量达19万余笔,服务群众35.4万人次,高频登记业务平均办结时限缩短至0.5个工作日以内。“不对应审核”“在线电子委托见证”等改革举措被列入省级营商环境改革清单,港城不动产登记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擦亮了“云证达”服务品牌。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织密全域服务网络,让便民半径缩至 “家门口”。打破传统大厅服务模式,以“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为目标,构建“全域覆盖、城乡贯通、跨域协同”的服务网络,把登记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一是“一主五副多点”布局,破解“办事远”难题。紧扣城区功能定位与乡村需求差异,以主城区智慧登记大厅为核心,联动连云、海州等5个分中心,辐射金融机构、中介公司、开发企业等便民服务网点,形成“一主五副多点”的服务矩阵。在海州老城设历史遗留问题专窗,累计破解“登记难”积案300余件,为老旧小区居民解决产权悬而未决的难题;在核心商圈优化“不动产+金融”服务站,日均办理抵押登记90余笔,实现企业融资当场申请、当日办结;在开发区设立批量登记窗口,年均服务工业用地登记超300笔,为企业落地提速。目前,全市231家金融机构、152家中介公司、385家开发企业成为“一窗办事”代办点,全面构建起“不动产登记服务+市场主体”的联动体系。二是“跨部门协同”破界,消除“多头跑”壁垒。针对群众办理继承、婚姻析产等业务“跑多窗、交多份材料”的痛点,以数据共享破壁垒,打造“不动产+ N”协同服务模式。在“不动产+公证”联动中,全市5个核心登记网点设立公证专窗,3家公证处同步开设登记服务点,群众办理继承业务仅需提交1次材料,系统自动核验公证与登记数据,累计办理业务8127件,为群众节省公证费用3600万元;在“不动产+婚姻登记”联办中,海州区婚姻登记处实现领证即办产权变更,通过人脸识别核验婚姻与产权信息,半小时内完成预审,半年服务200余对夫妻,真正实现“从红本本到红本本”的无缝衔接。三是“基层阵地”下沉,打通“最后一公里”。将登记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联合市委组织部在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红色服务站”,集成8类高频业务办理功能,通过“材料扫描上传+跨区域审核+送证上门”闭环,累计办理业务已逾万笔;在67个乡镇自然资源所设涉农登记窗口,办理宅基地转移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2025年纳入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后,涉农业务时效提升60%,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产权根基。
(二)深化数字技术赋能,让服务效能提至 “指尖上”。将数字政府建设作为突破口,推动不动产登记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型,用智能化服务破解“效率低、耗时长”难题。一是智能咨询“秒响应”,打造24小时“线上管家”。2025年初,依托DeepSeek R1模型,整合政策法规、业务流程与高频问题库,搭建“连小登”智能服务系统。该系统通过多轮对话精准解析群众诉求,生成私人订制办理方案,辅以“智能应答+人工兜底”双轨机制,确保30秒内响应,日均服务咨询达70人次,有效分流线下窗口压力。二是移动服务“送上门”,破解特殊群体“办事难”。秉持“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理念,创新推出“5G +上门登记”服务模式。依托5G网络低时延、高带宽特性,配备智能终端设备的登记人员可实时对接登记系统,现场完成身份核验、材料扫描、数据录入等全流程操作,确保服务标准与实体大厅“同质同标”。该模式既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解除了奔波之苦,也为企业批量业务办理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大大节省企业人力物力成本,真正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三是跨域服务“零跑腿”,打破时空限制“通办全城”。通过靶向攻坚不断推进“在线办理电子委托见证”服务跃升,打造“信用核查+数据共享+流程规范”的闭环体系,出台实施办法划定业务边界,同时打通跨部门数据接口实现证照自动核验,并集成活体检测、电子签名等生物识别技术构建多重安全验证机制。截至目前,累计提供在线办理电子委托见证服务6000余笔,服务范围覆盖国内多个城市及境外国家,被列入省2024年度营商环境改革事项清单。同时,对接公安、民政、税务等19个部门35类数据,办事群众仅凭“刷脸”即可享受“一对一”视频帮办服务,帮办人员以实时问答形式引导办理,已累计完成抵押权登记、转移登记等业务60余笔,真正实现了群众办事“零距离、零材料、零跑腿”。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