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8
发布时间:2025-10-30
同志们:
今天,区委社会工作部组织召开这次全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座谈会,形式很好,内容也很充实。我们一起书面学习了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观摩了外地先进的典型案例,刚才,*社区、*社区的几位书记,以及各街道的党工委书记都作了很好的发言,既展示了我们工作的亮点和特色,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大家谈得很实在、很深入,听了以后很受启发。区委组织部、政法委等部门的同志也结合各自职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次面对面的座谈会,能够真正做到“解剖麻雀”,深入了解我们基层治理的真实状况、摸清一线工作的痛点难点,从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共同推动我区基层治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刚刚听了大家的汇报,我感触很深。一方面,我们近年来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街道探索的“红色物业”联盟,有效化解了多个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难题;*街道打造的“邻里议事厅”品牌,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事务的主人翁;*社区的“银发先锋”志愿服务队,组织退休党员干部在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们在座各位,特别是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同志们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标总书记的要求,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我区基层治理工作还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刚才同志们提到的问题,很有代表性。有的社区书记谈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承接了大量行政事务,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少、待遇低、流动性大,专业能力有待提升,面对复杂矛盾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有的街道书记反映,部门之间协同不够,“吹哨”之后,“报到”的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导致“哨声”难以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治理实效。还有的同志提到,如何将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有效组织起来,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下一步工作中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党执政大厦的根基。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我们必须把这项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下面,结合今天的学习和大家的发言,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筑牢党建引领的“主心骨”
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定盘星”和“压舱石”。离开了党的领导,基层治理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力量。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一)强化思想铸魂,把牢政治方向。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高质量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将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到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
(二)织密组织体系,实现全面覆盖。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组织体系是党建引领的骨架支撑。当前,我区共有131个城市社区,已划分为3311个基础网格。下一步,我们要在“有形覆盖”的基础上,追求“有效覆盖”。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持续深化网格党建工作,力争在2025年底前,实现网格党小组或党支部100%全覆盖。不仅要在地域上全覆盖,更要向业态上延伸。要加大在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各类社会组织、商圈楼宇、互联网企业中的党组织组建力度,将党的领导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消除组织覆盖的“空白点”,让党旗在基层治理的每一个阵地高高飘扬。
(三)压实领导责任,凝聚治理合力。要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责任体系。区委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区委社会工作部要切实担负起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指导督促的职责,组织、宣传、政法、民政、财政、住交、数据资源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各街道党工委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党工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要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辖区内的重大问题,真正把体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彻底改变过去“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局面。
二、聚焦赋能增效,锻造基层治理的“主力军”
人是基层治理中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群众认可的基层治理队伍,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
(一)建强社区工作者专业队伍。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操盘手”。我们要像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一样,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要多措并举提升这支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一方面,要严把“入口关”,拓宽选人视野,吸引更多高学历的年轻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青年投身社区工作。另一方面,要畅通“发展关”,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体系,完善薪酬待遇增长机制,落实各项保障政策,让他们干事有劲头、发展有奔头。正如我区2025年的部门预算所示,我们已在新洲区委社会工作部的预算中,专门列支了“三级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经费,就是要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我们要借鉴*市的经验,力争到2025年底,全区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500人,确保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专业社工,为居民提供更专业的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矛盾调处等服务。
(二)激活多元社会参与力量。基层治理不能仅靠党委、政府“单打独斗”,必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大力发展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学习*区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基地的做法,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能力培训、项目支持等服务,引导他们有序参与到公共服务、公益慈善、社区活动中来。要壮大志愿者队伍,我区目前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超过8万人,这是一支庞大的力量。要完善“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健全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机制,打造“红马甲”“楼栋管家”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尤其要注重吸纳在职党员、离退休干部、新就业群体等加入志愿者行列,让他们在基层治理中找到归属感、实现新价值。
(三)用好在职报到党员干部资源。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充实基层治理力量的有效制度安排。但决不能让“报到”变成“签到”,成为一种形式主义。要完善“双报到、双服务、双考评”机制,街道社区要主动“出题”,根据治理需求,建立“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实现精准对接。党员干部要主动“答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认领服务岗位,可以是在政策宣讲中当“讲解员”,在环境整治中当“监督员”,在纠纷调解中当“和事佬”。要学习外地法院推行“党员业绩档案”的经验,将党员参与社区服务的情况作为其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确保党员沉得下去、融得进去、干出实效。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