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0
发布时间:2025-10-25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专题会议,核心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结合我区财政工作实际,研究部署具体贯彻落实举措。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全会公报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核心内容,下面,我结合财政工作实际,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的财政内涵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着眼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未来5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意义重大而深远。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亲自擘画、全程指导,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财政部门,必须从政治高度深刻把握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从国家治理维度看,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的目标任务,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对健全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等作出明确部署。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支出超过136万亿元,其中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国家财政实力持续增强,宏观调控工具更加丰富,这为我们推进“十五五”时期财政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数据充分证明,财政在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增进民生福祉中的核心作用,也为我们落实全会精神提供了实践参照。
从区域发展维度看,我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2024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2%,但民生支出占比已达78.5%,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存在。全会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战略任务,都需要财政政策精准发力、财政资金强力保障。比如我区传统制造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仍达45%,产业升级急需财政资金引导;乡村振兴领域尚有12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短板亟待补齐,这些都与财政职能直接相关。全局上下必须深刻认识到,落实全会精神是财政部门的政治责任,更是破解我区发展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聚焦核心任务,以全会精神引领财政工作实践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关键要把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行动。结合全会部署、上级要求和我区实际,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紧扣发展大局,精准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全会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首位,明确了“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的工作要求。参考山西省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我们要构建“基础保障+创新激励+生态培育”的财政支持体系,引导资金向实体经济聚焦。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投入。设立每年不低于2亿元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投向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企业研发投入按实际支出的15%给予补贴,力争2026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80家。借鉴“十四五”时期财政支持研发的经验,建立“企业申报+专家评审+绩效追踪”的资金管理机制,确保资金直达创新一线。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安排1.2亿元传统产业改造资金,支持装备制造、纺织轻工等行业开展设备更新和产品迭代,对完成智能化改造的企业给予设备投资额20%的补助。建立“政银企”协同机制,联合金融机构推出“技改贷”贴息政策,年贴息率不超过2%,单户企业年贴息额最高300万元,加速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三是培育数字经济生态。对接“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部署,设立5000万元数字经济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对获评国家级、省级数字经济示范项目的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奖励。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2027年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2%。
(二)坚持人民至上,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全会强调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蓝佛安部长指出“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2025年拟安排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80%以上,用足用好财政资金增进群众福祉。
一是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严格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今年新增教育支出1.8亿元,重点用于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培训,确保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8%以上。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20元,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10%,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安排1.5亿元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支持特色专业镇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解决12个行政村的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等问题,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带。
二是回应群众急难愁盼。落实全会关于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部署,参照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实施“三孩生育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生育二孩、三孩分别给予一次性补贴2000元、5000元,同时安排3000万元支持普惠托育机构建设,力争每千人口托位达到4.5个。针对养老服务需求,投入8000万元建设2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对民办养老机构按床位给予每年6000元运营补贴,推动医养结合服务覆盖所有街道社区。
三是厉行节约保障民生。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人民过好日子”思想,2025年一般性支出再压减5%,公务接待费、会议费分别压减10%,把节省的资金更多用于民生改善。建立“民生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资金开展全覆盖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差的一律削减或取消预算,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三)深化财政改革,提升管理效能
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财政体制改革是重要突破口。借鉴昌邑市财政局“改革提效”的实践经验,我们要以三项改革为抓手,构建现代化财政管理体系。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建立涵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的全链条管理机制。加快建设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对教育、医疗等12个重点领域制定具体支出标准,杜绝预算编制的随意性。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评价优秀的项目次年预算优先保障,评价不合格的核减50%以上预算,2025年实现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全覆盖。
二是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彻底打破“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模式,对所有部门预算实行“从零开始、重新测算、按需编制”。成立零基预算审核专班,对各部门申报的项目进行必要性、可行性、效益性审核,坚决取消低效无效支出。加强存量资金统筹使用,对结转超过1年的存量资金一律收回统筹,2025年力争统筹存量资金规模不低于8000万元,全部用于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
三是完善财政体制机制。研究建立区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动态调整机制,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适当上移区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减轻基层负担。建立“财力下沉长效机制”,2025年对镇(街道)转移支付增长不低于8%,重点向财政困难镇(街道)倾斜。同时将各类政府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包括国有资产处置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增强预算对重大政策的保障能力。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