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1
发布时间:2025-10-25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已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胜利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中央政治局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今天召开专题会议,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下面,结合*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实际,讲三点意见。
一、学懂弄通做实精神,深刻认识全会的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关键时期、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节点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会公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内涵丰富,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其重大现实意义。
(一)深刻认识全会在历史进程中的承前启后地位。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全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深刻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对确保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学习全会精神,就是要把握历史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将*区的发展置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棋局中去谋划和推进。
(二)深刻理解全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本次全会继续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系统部署,到本次全会的深化拓展,彰显了党中央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和长期战略定力。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明确了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路径。对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而言,推进治理现代化意味着要从传统的“管理”思维向现代的“治理”思维转变,更加注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升城市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深刻把握全会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实践要求。国家治理的根基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也在基层。全会精神最终要落脚于基层的生动实践。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执行部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工作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展现“中国之治”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全会精神为基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一件件具体的民生工程、城市更新项目,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治理现代化带来的实惠和变化。必须将全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推动*区城乡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
二、聚焦城乡建设重点,全力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关键在于落实。要把全会的战略部署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为总抓手,奋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以城市更新行动为牵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为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政策机遇和方向指引。要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防止大拆大建。要聚焦*区中心城区功能疏解、老旧工业区转型、历史文脉传承等重点区域,系统谋划,成片推进。通过城市更新,不仅要改善城市面貌,更要植入新产业、新业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市活力和竞争力。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方共建格局。这既是城市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筑牢城市安全运行底线。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命脉,是城市品质的物质基础。要聚焦全会提出的提高风险防控与治理效能的要求,系统谋划*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补齐短板,持续推进城市路网、供水、排水、燃气管网等老化更新改造,切实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另一方面,要拥抱新基建,布局推进5G基站、智慧灯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提升对市政设施、交通出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实时感知和智能处置能力,推动“智慧住建”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以建筑业转型升级为引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高质量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城镇化建设质量。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引导*区建筑业企业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同时,要坚守安全生产底线,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深化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建筑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会再次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问题,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一)牢牢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住有所居是民生之要。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一方面,要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促进*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止大起大落。另一方面,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力度,重点关注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通过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多种方式,实现其安居梦想。要提升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品质,完善周边配套设施,让保障房居民住得进、住得好、住得安心。
(二)深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提升群众居住环境品质。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也是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一区一策”,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重点改造提升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加装电梯、增加停车泊位、完善养老抚幼、文化休闲等社区服务设施。要推动改造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物业服务管理提升相结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改造成果。通过改造,不仅要让小区“老”得优雅、“旧”得有味,更要让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让城市记忆得以延续。
(三)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家园。城市品质的提升,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更体现在街头巷尾、公园绿地。要持续推进*区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街头绿地,拓展城市公共空间。要系统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建设海绵城市。要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城市洁净度。同时,要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持续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区的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志们,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局上下要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学,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动工作的举措、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全面提升*区城市品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