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全市教研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51

发布时间:2025-10-20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教研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教研工作推进会的精神,围绕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中小学教辅材料问题整治“突击战”,分析形势、统一思想、压实责任,部署下一阶段全市教研工作的重点任务。刚才,几个县(市、区)的同志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分享了各自在策应教辅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深化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经验和思考,市教科所的同志也传达了省里的最新精神,我都认真听了,很受启发。总的来看,前一阶段全市教研战线的工作是扎实的,成效是显著的,为稳定教学秩序、提升教育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市教育局,向辛勤工作在全市教研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站位,深刻把握新时代教研工作的战略意义

当前,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辅材料问题整治“突击战”正在全市范围内深入推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绝不仅仅是一场针对违规收费、加重负担的专项治理,更是一场直面教育教学深层次矛盾、推动育人方式系统性变革的攻坚之战。教辅材料泛滥的表象之下,深藏着的是我们部分学校、部分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轻视、对课程标准把握的偏差、对学生认知规律探索的不足,以及优质教学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短缺。

“突击战”的目标是治标,是斩断违规征订的利益链条,净化育人生态。但这远远不够,治本之策在于强基固本,在于提升教育教学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本”,就是高质量的教研;这个“基”,就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只有当我们的课堂教学足够高效,能够精准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只有当我们的校本资源足够丰富,能够充分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有当我们的教师队伍研究能力足够强大,能够自主地将国家课程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育人实践时,对额外教辅的“拐杖依赖”才会自然消减,教辅材料整治的成果才能真正巩固下来。因此,加强教研工作,不是一项常规性的业务工作,而是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事关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工程。*省教育厅召开的教研工作推进会,明确提出了教研工作要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这是省里对教研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抓教研就是抓质量,抓教研就是抓改革,抓教研就是抓未来。在教辅改革的倒逼之下,教研工作的战略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其使命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大,其改革发展的迫切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教研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正视差距,聚焦短板,精准剖析当前教研工作面临的挑战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显微镜”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用“解剖刀”剖析发展中的短板。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市的教研工作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体系建设不健全,协同效应未彰显。省里明确要求构建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的教研体系,但目前在我市,这个体系的“经脉”尚未完全贯通。市级教研机构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对县级教研的指导和对薄弱学校的帮扶精准度有待提高。部分县级教研部门力量薄弱,存在“接不住”上级要求、“传不到”基层学校的现象。而作为教研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校本教研,在一些学校还停留在“听听课、写写总结”的低水平重复,或者干脆异化为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没有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发动机”。市、县、校三级教研力量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和协同攻关,导致优质教研资源难以共享,整体效能大打折扣。

第二,队伍力量不充足,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教研工作的核心是人。没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研队伍,一切都无从谈起。从数量上看,我们的欠账很大。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市县两级教研部门要按国家课程方案配齐各学段各学科专职教研员。据初步摸排,全市*个县(市、区)的专职教研员编制缺口接近80人,尤其是在一些非中考、高考科目上,甚至没有专职教研员。兼职教研员队伍虽然规模不小,但管理松散、激励不足,作用发挥有限。从质量上看,问题同样突出。现有教研员队伍中,知识结构老化、研究方法陈旧、脱离教学一线时间过长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部分教研员满足于当“会议员”“裁判员”,深入课堂“把脉问诊”、深入课题“解剖麻雀”的劲头不足,对课程改革前沿动态、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跟进不力,导致指导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受到挑战。

第三,研究方式较陈旧,创新动能显不足。长期以来,我们的教研活动习惯于“上传下达”式的任务驱动和“经验分享”式的浅层交流。教研员的主要工作方式还是听课、评课、组织公开课和专题讲座。这种传统的、经验式的教研范式,在信息时代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教学实践的复杂需求。省教育厅在相关文件中反复强调,教研要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要从关注集体教学现场转向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这要求我们的教研必须走向“循证”,要基于真实的课堂数据、学生学情分析来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然而,目前我市在教育评价改革、大数据精准教学、智慧课堂应用等领域的教研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赋能教研创新的能力普遍不强,教研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亟待提高。

第四,成果转化不顺畅,服务实效打折扣。教研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如果研究成果仅仅是发表几篇论文、获得几个奖项,最终“束之高阁”,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育决策的科学依据,那么这样的教研就是“空转”。当前,我市教研成果的转化机制还不健全。一方面,许多一线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和“土专家”的实践智慧,没有得到及时地总结、提炼和推广。另一方面,一些高水平的课题研究成果,又缺乏有效的转化路径,无法“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广大教师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教学策略和课程资源。这种研究与应用“两张皮”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教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打了折扣,也间接造成了教师在遇到教学难题时,宁愿向市场上的教辅材料求助,也不愿向身边的教研系统求援的尴尬局面。

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回避不了,也绕不过去。全市教研战线的同志们,必须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三、聚焦核心,精准发力,全面开创我市教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全市教研工作必须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革命和系统性的重塑。下一步,要紧紧围绕服务“双减”、策应教辅改革、提升教育质量这一核心任务,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第一,以体系重构为牵引,筑牢教研工作“四梁八柱”。一个高效运转的教研体系,是提升教研工作整体效能的基础。必须下大力气理顺市、县、校三级教研管理体制,构建权责明晰、分工协作、上下贯通、充满活力的教研工作新格局。市级教研机构要强化“大脑”功能。要聚焦全市基础教育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加强课程改革、教材建设、考试评价等领域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研究,制定出台全市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和质量评价标准,做好引航定向。同时,要加强对县级教研工作的业务指导和考核评估,推动区域教研优质均衡发展。县级教研机构要建强“枢纽”环节。县级教研室是连接市级教研和基层学校的关键节点,必须做实做强。要承担起区域课程实施、教师培训、教学指导、质量监控的主要责任,将市级的教研精神和要求,细化为符合本区域实际的具体行动方案。要建立和完善“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将专职教研员“沉”到学校去,实现对区域内所有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常态化、网格化、全覆盖指导。学校要夯实“基地”阵地。校本教研是教研工作的根基所在。必须指导和督促各中小学,真正把校本教研作为“校之大事”来抓。要健全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具体负责、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基本单元的校本教研组织架构。要严格规范教研活动,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杜绝随意化、形式化。要创新校本教研模式,大力推广基于真实问题的行动研究、基于课例分析的同伴互助、基于专业阅读的集体研修等方式,让校本教研真正“活”起来、“实”起来。

第二,以队伍建设为根本,锻造高素质专业化“主力军”。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必须把教研队伍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多措并举,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的教研“铁军”。一是“配齐”与“盘活”并举,解决“有没有人”的问题。各县(市、区)教育局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积极协调编制、人社部门,用好用足政策,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内部调剂等多种方式,力争在2026年底前,全面配齐所有学段、所有学科的专职教研员。同时,要“盘活”存量,建立市、县两级兼职教研员遴选和管理办法,将一大批教学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一线骨干教师吸纳进来,形成一支规模宏大、专兼结合的教研力量。二是“充电”与“压担”并重,解决“能力强不强”的问题。要实施“教研员专业发展支持计划”。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充电”。建立教研员五年一轮的全员培训制度,定期组织他们到高校、国家级教研机构研修,到教育发达地区跟岗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宽学术视野。另一方面,要主动“压担子”。建立教研员“三个一”工作制度,即每位教研员每学期至少要在一个教学单位承担一个周期的完整教学任务,主持一项市级以上的研究课题,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要建立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让他们在指导基层实践中淬炼真本领。三是“激励”与“流动”并行,解决“活力足不足”的问题。要完善教研员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将其工作实绩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等直接挂钩,优绩优酬,奖勤罚懒。要探索建立教师与教研员的双向流动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到教研岗位锻炼,也支持优秀教研员回归教学一线,形成人才“蓄水池”和良性循环,激发队伍的内生动力。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