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9
发布时间:2025-10-20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传达落实省委、上级市委深改委的最新会议精神,听取今年以来我市重点改革任务的推进情况,审议相关改革方案,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对标看齐的“定向会”,也是一次承前启后的“推进会”,更是一次攻坚克难的“动员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深化改革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上级市委决策部署,将改革作为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关键一招,各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积极成效。市委改革办的汇报和几个专项改革的进展情况,客观反映了我们的努力与成果。总的来看,全市改革工作呈现出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保持了稳定向好,一系列重大改革试点项目有序推进,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通过改革的办法得到了有效缓解。特别是在几个关键领域,我们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比如,在创新红色基因传承成果转化机制方面,我们不仅停留在口号上,更落实到了具体的项目和产业上;在探索研学发展新模式方面,我们整合资源、创新课程,市场反响热烈;在探索林下经济融合发展的“两山”转化新模式方面,我们立足生态优势,迈出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一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锐意进取的结果,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奋战在改革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工作面临着新的更高要求。从宏观层面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从区域竞争看,各地都在以改革开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我们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压力空前。从自身发展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领域的改革还存在“上热下冷”、协同性不强、落地效果不彰等问题。比如,有的改革举措还停留在文件和会议层面,没有真正触及深层次矛盾;有的部门存在本位主义思想,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待加强;有的干部改革攻坚的能力和作风还有待提升,“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还不够足。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机遇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上级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坚定不移地将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二、聚焦关键,攻坚克难,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当前,我市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在几个具有牵引性、标志性的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以点带面,推动改革整体跃升。今天的会议听取了三项重点改革的汇报,这既是我们立足自身优势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深化红色基因传承成果转化,在赓续血脉中开创发展新局。*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发展资源。如何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今天会议审议的《创新红色基因传承成果转化机制实施方案》,就是要为这项工作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和行动指南。过去,我们在红色旅游方面做得有声有色,2024年红色旅游接待游客达到1749.1万人次,综合收入163.51亿元,成绩斐然。但这还不够。转化机制的核心在于“转化”二字,要实现从“参观”到“体验”、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从“文化资源”到“发展资本”的深刻转变。总投资50亿元的《非常·*》项目,就是一个集纪念、教育、传承、体验、文旅为一体的标志性工程。这个项目不能简单看作一个文旅项目,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转化平台。要借助VR、AR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红色历史“活”起来,让红色精神可感可知。此外,类似“中国*红色文化情景体验馆”和“*宾馆、*大酒店红色主题改造项目”等一系列配套项目也要加快推进,形成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的红色产业集群。下一步,这项改革要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融”字上做文章。要推动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深度融合。红色是底色,但不能是单色。要将红色元素植入到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让红色基因成为*最鲜明的城市标识和品牌内核。二是在“实”字上求突破。要将方案中的各项任务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项目推进到哪里,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就要保障到哪里。要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和运营管理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来,确保项目既能建得成,更能运营好、持续发展。三是在“效”字上看成果。转化的最终成效,既要看经济效益,也要看社会效益。要看它能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能否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实际收入;更要看它能否真正起到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作用,能否让红色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第二,创新研学旅行发展模式,在立德树人中培育增长新极。研学旅行是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我市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的工作基础。目前,我们已经打造了包括“信仰之旅”“山水之旅”“文化之旅”在内的22条精品线路,构建了覆盖50余个教学点的“1+N”基地网络,今年1至5月研学团队接待量同比增长了16.09%,这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当前全国各地的红色研学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也比较突出。要实现从“有”到“优”,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就必须在模式创新上下更大力气。一要推动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升级。研学旅行,核心在“学”。要坚决摒弃“只游不学”或“游学分离”的浅层模式。要依托与*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建强我们200余人的教官和导师队伍,深入挖掘红色故事、历史细节,开发一批具有*特色、分层分类、互动体验性强的精品课程。要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真正实现从景点参观到深度体验的升级。二要推动运营管理的市场化转型。要坚持“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职责是做好顶层设计、标准制定、资源整合和监督管理。要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的研学运营机构,鼓励它们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学、安等全链条进行市场化开发和精细化服务,打造完整的研学产业链。三要推动品牌影响的全国化拓展。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将“*研学”打造成全国知名的金字招牌。要加强宣传推广,利用新媒体矩阵,精准对接目标市场。要积极参与和举办全国性的研学交流活动,提升*在国内研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要建立严格的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用过硬的品质和口碑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