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5
发布时间:2025-10-21
同志们: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加强党性教育不仅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关键举措,更是锻造忠诚干净担当党员干部队伍的根本途径。今天,我们围绕“加强党性教育”这一主题,从时代意义、现存问题、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共同探讨如何以高质量党性教育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要深刻认识加强党性教育的重大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发凸显,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加强党性教育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从近年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来看,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陷入腐败泥潭,根源在于党性修养缺失——有的理想信念动摇,把“为人民服务”当成口号;有的纪律意识淡薄,把“权力”当成个人谋私工具;有的宗旨意识弱化,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漠不关心。党性教育正是破解这些问题的“金钥匙”:通过系统的理论武装、纪律教育、宗旨教育,能帮助党员干部校准思想航向、筑牢思想防线,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加强党性教育是锻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关键举措。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而“政治过硬”的核心,就是坚强的党性。从革命战争年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到新时代“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从“一辈子为民造福”的谷文昌,到“用生命践行初心使命”的黄文秀,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共同特质,就是具有坚如磐石的党性。当前,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的新挑战,只有通过加强党性教育,才能引导党员干部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排头兵”。
(三)加强党性教育是应对复杂形势挑战的战略支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从国内看,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卡脖子”难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从国际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遏制、围堵、抹黑不断升级,试图动摇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应对这些风险挑战,根本在于凝聚全党的意志和力量——而党性教育正是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党性教育,能让全体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在复杂形势中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二、要清醒把握当前党性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性教育,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党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对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照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当前党性教育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升。一方面,内容“泛化”问题突出。部分党性教育课程缺乏精准定位,习惯于“大水漫灌”:对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机关党员和基层党员、老党员和年轻党员采用“同一套教材、同一个模式”,没有根据不同群体的岗位职责、思想困惑、成长需求设计差异化内容。比如,对基层党员而言,更需要结合乡村振兴、矛盾调解等实际工作的党性实践指导,但一些课程仍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讲解,导致“学用脱节”。另一方面,内容“滞后”问题明显。有的党性教育内容未能及时跟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停留在“表面化”,没有结合党的二十大以来的新部署、新要求(如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全面从严治党新举措等)更新内容,也没有针对党员干部面临的新困惑(如如何处理“担当作为”与“严守纪律”的关系、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中的廉政风险等)作出解答,导致教育内容与现实需求“两张皮”。
(二)教育方式的创新性、吸引力不足。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性教育仍沿用“念文件、读报纸、听报告”的传统模式,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感,难以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一是“单向灌输”占比过高。不少党性教育课堂上,讲师“照本宣科”,党员“被动听讲”,缺乏研讨交流、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互动环节,导致党员参与度低,“左耳进、右耳出”。二是“红色教育”形式化。虽然很多地方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但部分活动流于“打卡式”:党员干部到基地后,简单听讲解、拍照片,没有结合革命先烈的事迹开展深度研讨,没有引导党员反思“自己与先烈的差距在哪里”“如何传承先烈精神”,导致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没有充分发挥。三是“数字化”运用不足。当前,短视频、直播、VR/AR等新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但一些党性教育仍对新技术“敬而远之”,线上教育平台内容单一、更新缓慢,难以满足年轻党员“碎片化学习”“沉浸式体验”的需求。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