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46
发布时间:2025-09-23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举办我县第3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首先,我代表县委,向参加本期培训的全体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县干部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和后备中坚,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县委对你们寄予厚望,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静心思考、潜心钻研,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2025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它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发展的谋划之年,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做好全县的“三农”工作,意义非凡、责任重大。今天,我围绕“三农”工作这个主题,与同志们进行一次交流,既是授课,也是谈心,更是动员。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去。下面,我讲五个方面的意见。
一、强化使命担当,深刻认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作为基层青年干部,我们必须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和把握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
第一,这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做好“三农”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主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更是发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上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等作出了全面部署。抓好“三农”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是我们必须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自觉同党中央精神对标对表,确保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石。*是农业大县,农业是我们的基础产业,农村是我们的广阔天地,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三农”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回顾我县的发展历程,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0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8.6%。经过一年的努力,2024年我县经济总量稳步攀升至108亿元,农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愈发凸显。展望2025年,我们正向着115亿元的经济目标迈进,这其中,“三农”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富足,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共同富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的最大潜力和后劲在农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只有把“三农”这块短板补齐了,我们的发展基础才能更牢、质量才能更高、后劲才能更足。
第三,这是我们这代青年干部的历史使命。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亲身经历并参与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回首过去,我们全县上下众志成城,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何等伟大的成就!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肩负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的历史使命。特别是今年作为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们的工作成效将直接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也是对我们能力和担当的严峻考验。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是这场伟大事业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建设者,我们没有理由置身事外,更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中去。
二、把准工作方向,精准落实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方向要明,思路要清,任务要实。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结合*实际,纲举目张,精准发力,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见到新成效。
首先,要牢牢守住“两条底线”,筑牢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一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底线。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们必须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2024年,我县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预计2025年将突破15.5万吨大关,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另一条是坚决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我们要持续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要持续做好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确保脱贫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23年,我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14527元,同比增长15.39%;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16800元,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力争突破18500元,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其次,要大力发展“三大产业”,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没有产业,乡村振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立足我县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一要做优传统特色产业。我县的茶叶、生猪、紫米三大传统产业,是我们发展的宝贵财富。要坚持走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之路。茶叶产业要持续提升品质、打响品牌,力争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生猪产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确保年出栏量稳定在45万头以上;紫米产业要扩大优质种植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二要做强新兴优势产业。近年来,我县的咖啡、蚕桑、天然橡胶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经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长点。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这些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优势。特别是蚕桑产业,要朝着年产值5亿元的目标稳步迈进。三要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要积极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要充分挖掘我县的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再次,要扎实推进“两大建设”,绘就乡村振兴的“形”“实”画卷。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们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围绕“路、水、电、网、房”等重点领域,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县所有自然村的道路硬化率已达到98%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2%,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下一步,我们要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和长效机制建设,让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好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的教化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夯实群众基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三农”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要心里装着群众,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民服务。要常怀爱民之心,常思为民之道,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群众工作。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群众坐一条板凳,听群众说心里话,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家人。
二要紧紧依靠群众,激发群众的“主动性”。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我们不能搞大包大揽,更不能搞强迫命令,而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在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无论是产业发展规划,还是村庄环境整治,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多听取群众意见,多吸收群众智慧。要善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把党的政策宣传好、解释清,引导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