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学校党委党课讲稿: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育可堪大任的栋梁才

浏览量:55

发布时间:2025-09-16

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我作为学校党建办、组织部和机关党委的一名负责人,同时也是一名在高校奋斗了18年的普通教师,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在座的各位青年骨干、同志们一起,围绕“做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新时代青年教师,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主题,共同交流和探讨。开宗明义,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就是新时代的青年教师如何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从而更好地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立德树人这一神圣使命。

向下扎根,根深才能叶茂;向上生长,方可沐浴阳光。教师的成长,如同树木的生长,既要有深植于思想和信念的根系,也要有追求卓越、向阳而生的力量。扎根,是为师之本、是立教之基;生长,是发展之道、是强教之要。今天,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感悟,从“忠诚”“热爱”“本领”三个维度,与大家分享几点思考。

一、把对党忠诚扎根心底,铸牢理想信念之魂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定语”是本质规定,决定了我们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这份信仰与忠诚,是我们青年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和思想根基。

忠诚,源于对信仰的坚定。回望历史长河,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之初仅有50多名党员的革命火种,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4年的光辉历程,发展成为拥有超过1亿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历经百年风雨,我们党为何依然能够青春永驻、风华正茂?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拥有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正是这份坚定的信仰,凝聚起了无坚不摧的奋进力量,赢得了人民群众最广泛、最深刻、最真挚的拥护。理想信念坚定与对党忠诚是内在统一的。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做到对党绝对忠诚;而对党忠诚,正是对坚定理想信念最直接、最现实的检验。对于我们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忠诚绝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见诸行动的实践哲学。这份忠诚,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根据202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我们*大学之所以能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瞩目成就,最根本的保障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近年来,我校党委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涌现出了一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我校全体师生党员对党忠诚的生动体现。二是忠诚于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我们的忠诚,要体现在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灵魂。在每一堂课、每一次交流中,我们都要自觉承担起“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我们要努力培养出那些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既是我们自身的使命,也是我们对党忠诚的最好诠释。三是忠诚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我们既要努力把自己锻造成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也要把培养同样忠诚可靠的接班人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意味着,我们的课堂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更应该是信仰的播种地。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更要将思政元素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程中,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真正把忠诚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里,让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把满腔热爱扎根心底,厚植家国情怀之根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而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首先必须心中有爱。这份爱,是对国家民族的挚爱,是对教育事业的博爱,是对莘莘学子的仁爱。新时代的青年教师,唯有将满腔热爱深深扎根心底,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爱国火种。

这份热爱,首先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执着奉献。在我校,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院士,他是我们学校首届毕业生的杰出代表,也是全国先进工作者。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时我国石油工业系统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如今,*院士已是85岁高龄,但他依然精神矍铄地躬耕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在与青年教师分享他60多年的从教经验时,他反复强调一句话:“要当好教师,必须喜欢和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有效的动力。”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超越了职业本身的大爱。那份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那份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纯粹热爱,那份对学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慈父之爱,共同构筑了一位大先生的伟岸形象。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热爱,不是一时兴起的热情,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的家国情怀。

这份热爱,更体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责任担当。我们*大学因油而生、因油而兴,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殷切嘱托,时刻鞭策着我们。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天然气、页岩气、新能源等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相关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未来五年,我国清洁能源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超过百万人,特别是兼具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一将难求”。这种时代的需求,就是我们青年教师奋斗的方向。我们必须把对国家的热爱,转化为投身能源科技攻关、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的实际行动。我们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瞄准行业前沿,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最鲜活的工程案例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报国之志,引导他们把个人的人生选择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这份热爱,最终落脚在对每一个学生的关心关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灵魂。这种爱,体现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讲解,也体现在课后不厌其烦的答疑;体现在对学生学业进步的欣喜,也体现在对学生生活困惑的关怀。我们要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温暖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当学生因为我们的引导而点燃了对科学的向往,因为我们的鼓励而重拾了前进的信心,因为我们的关怀而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这份源自内心的职业幸福感,将是我们满腔热爱的最好回报。让我们都努力成为一个有温度的教育者,用爱去浇灌,静待花开。

  • 点赞 0

  • 收藏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