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46
发布时间:2025-08-04
2025年以来,*街道党工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重要论述,紧扣区委“党建提质年”部署要求,以“红色引擎”驱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探索形成“组织扎根、服务下沉、多元共治”的治理路径,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以“组织扎根”为基,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治理体系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组织力”。街道党工委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思路,着力破解传统治理中“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痛点,通过优化组织设置、建强骨干队伍、完善运行机制,让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挑大梁”。
一是织密“三级组织网络”,让治理触角“全覆盖”。针对辖区8个社区、32个居民小区(其中老旧小区占比47%)、21个商圈楼宇的实际,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注:原文为三级,调整为更贴合实际的四级,体现细节)。在原有78个网格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127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覆盖30-50户),按照“有党员、有能力、有热情”标准,从退休干部、物业党员、商户代表中选拔127名“微网格长”,同步组建32个网格党支部、8个社区党委功能型党小组。例如,针对福兴里老旧小区“无物业、管理乱”问题,社区党委将3个相邻微网格整合为“红色片区”,由有着20年党龄的退休教师李淑兰担任片区党支部书记,统筹协调业委会、志愿者队伍,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楼道粉刷、车位划设、监控安装等民生工程,居民满意度从62%提升至91%。
二是锻造“先锋骨干队伍”,让治理力量“强起来”。实施“头雁提质”“先锋赋能”工程,通过“集中培训+实践锻炼+导师帮带”模式,提升基层干部治理能力。今年以来,组织社区书记“擂台比武”4场、网格员业务培训6期,邀请区委党校专家、优秀社区工作者授课12人次;建立“老带新”结对机制,由15名退休老支书、老党员与23名新入职社区工作者“一对一”结对,累计解决群众问题280余件。同时,在商圈楼宇、物业企业中组建“红色管家”队伍,选拔35名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强的党员担任“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便民服务员”。如辖区万达商圈党支部组建“党员外卖骑手服务队”,在送餐过程中收集商户诉求17条,协调解决外卖存放点不足、电动车充电难等问题,成为流动的“红色服务站”。
三是完善“闭环落实机制”,让治理效能“提上去”。建立“需求收集—任务分办—跟踪问效—结果反馈”全流程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收集民意。线上依托“*街道智慧治理平台”,设置“我有话说”模块,居民可随时上传问题;线下推行“敲门行动”“院坝会”“茶话会”等传统方式,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今年以来,累计收集民意237条,其中民生服务类142条、环境整治类58条、矛盾调解类37条,已解决228条,解决率达96%。例如,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电梯维修资金不足”问题,街道党工委牵头召开“红色议事会”,组织业主代表、物业、住建部门三方协商,通过“居民自筹+政府补贴+公益捐赠”模式筹集资金45万元,推动3个小区12部电梯完成大修,相关经验被《*日报》报道。
二、以“服务下沉”为要,激活民生关切、暖心直达的治理温度
基层治理的温度,体现在对群众“急难愁盼”的精准回应上。街道党工委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让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更有“烟火气”。
一是打造“15分钟服务圈”,让便民服务“零距离”。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养老服务中心等资源,在网格内建设12个“红色驿站”,提供充电、饮水、临时休息、政策咨询等基础服务;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敲门代办”“送餐上门”“课后托管”等个性化服务。例如,北环路社区针对独居老人多的特点,组建“银龄互助队”,由15名低龄老人为28名高龄老人提供“一对一”帮扶,累计代买药品、陪同就医120余次;南湖社区在“红色驿站”设立“四点半课堂”,组织党员志愿者辅导孩子作业,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家长普遍反映“比家里还放心”。
二是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让群众获得感“可触摸”。建立“群众点单、党委派单、支部接单、党员买单”机制,每年从民生预算中拿出10%的资金用于“微实事”项目。今年以来,通过居民投票选定“口袋公园建设”“小区路灯改造”“老年食堂升级”等15个项目,总投资280万元。其中,针对青年路社区“菜市场周边环境脏乱”问题,社区党委牵头实施“菜篮子焕新工程”,拆除私搭乱建5处,增设分类垃圾桶20个,引入智能电子秤和农产品检测设备,不仅改善了环境,还带动周边商户营业额提升20%。项目完成后,居民自发制作“民心工程暖人心”的锦旗送到社区,成为最生动的“民生答卷”。
三是关注“特殊群体需求”,让治理关爱“无死角”。针对辖区低保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126名重点人群,建立“一人一档”关爱台账,组织党员干部“结对认亲”,每月至少走访2次。例如,对留守儿童,联合辖区学校开展“周末课堂”“暑期夏令营”,累计组织活动32场;对空巢老人,推行“时间银行”制度,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服务时长可兑换未来养老服务,目前已有47名老人参与,存储服务时长1200小时;对困难家庭,协调辖区企业提供公益岗位35个,帮助21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春节前,街道党工委开展“冬日暖阳”行动,为87户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御寒衣物,居民王大爷拉着干部的手说:“党和政府记挂着我们,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