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深化“千万工程”经验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44

发布时间:2025-08-02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深化“千万工程”经验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动员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相关决策部署,总结我县近年来推进“千万工程”的实践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挑战,系统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动员全县上下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奋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在转型中突围、在突围中跨越。刚才,县农业农村局、住建局、乡村振兴局分别作了发言,讲得很实在、很具体;*镇、*乡作了经验交流,*镇也作了表态发言,讲得都很接地气、有启发。下面,结合近期调研和思考,我讲三点意见。

一、在“千万工程”指引下,*县乡村大地发生的“三重蜕变”

2020年以来,我县作为全省“千万工程”深化拓展试点县,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乡村从“环境整治”向“全域蝶变”跃升。这五年,是乡村面貌“改头换面”的五年,是产业格局“破茧成蝶”的五年,更是治理效能“提档升级”的五年。

第一重蜕变: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乡村颜值实现“生态跃升”。 过去,我县部分农村存在“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厕所露天趴”的现象,群众调侃“走路踩泥巴、进门怕蚊蝇”。我们以“千万工程”为抓手,创新实施“三大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累计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3.2万户,普及率达92%;建成镇级垃圾中转站21座、村级垃圾分类点1800余个,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日均清运量从2019年的120吨降至2024年的65吨,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完成12条黑臭水体整治,建设生态湿地35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42座,全县地表水达标率从78%提升至98%。现在的乡村,清溪村的河道能看见小鱼游弋,竹岭村的荷塘成了网红打卡点,上个月省住建厅来调研时,一位老厅长感慨:“这里的农村,比有些城市的社区还清爽!”

第二重蜕变: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产业质效实现“裂变增长”。 过去,我县农业以传统水稻、玉米种植为主,“种得出、卖不好”“丰产不丰收”是农民最大的心病。我们依托“千万工程”中“产业兴村”的经验,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动农业从“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风景、卖服务”转型。比如,*镇依托万亩茶园,引进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加工厂,开发茶饼、茶膏、茶文创等12类产品,茶叶附加值提升3倍,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年增收超200万元;*乡把竹编传统工艺与文旅结合,打造“竹艺小镇”,开发竹编灯具、竹编家具等特色商品,去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吸引3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2024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8%,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45%和62%。

第三重蜕变:从“管理型”到“共富型”,基层治理实现“效能跃升”。 过去,农村“干部干、群众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比较普遍,矛盾纠纷调解难、公共事务参与难是基层治理的痛点。我们以“千万工程”中“共建共享”的理念为引领,创新推行“村民说事”“积分制管理”“乡贤参事会”等机制,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比如,*村建立“积分超市”,村民参与环境卫生、矛盾调解、志愿服务可以赚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技能培训课程,去年全村参与积分活动达2000余人次,矛盾纠纷同比下降60%;*社区成立“乡贤议事厅”,30多名在外企业家、教师、医生定期回村,累计捐资200余万元用于修路、建卫生室、设立教育基金,村里的小学也升级成了“乡村复兴少年宫”。现在,群众常说:“村里的事,咱们自己商量着办,办好了大家都受益!”

二、深刻把握深化“千万工程”与推动高质量转型的“四个逻辑关联”

当前,我县正处于“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期,也是从“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跨越的攻坚期。深化“千万工程”、推动高质量转型,不是简单的“环境美化”“产业升级”,而是涉及发展方式、治理模式、价值理念的全方位变革。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把握其中的“四个逻辑关联”。

一是把握“历史逻辑”,始终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千万工程”之所以能持续20年、惠及2.7万个村,关键在于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推进转型,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无论是人居环境整治还是产业发展,都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坚决杜绝“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二是把握“理论逻辑”,深学细悟“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 “千万工程”本身就是系统工程的典范——从“千村示范”到“万村整治”,从“环境美”到“生态美、产业美、人文美”,从“乡村美”到“城乡融合美”,每一步都体现了“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的思维。我们推动转型,必须打破“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局限,统筹好城乡、产业、生态、文化等要素,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

三是把握“实践逻辑”,清醒认识“问题导向”的现实紧迫。 尽管我县“千万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对照上级要求和群众期待,仍有不少短板:有的地方环境整治“重面子轻里子”,污水管网建了但维护不到位,垃圾清运“一阵风”;有的村产业“小散弱”,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抗风险能力差;有的干部存在“躺平”心态,习惯“等靠要”,缺乏创新突破的勇气。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下一步攻坚的“突破口”。

四是把握“发展逻辑”,深刻理解“转型突围”的时代要求。 从全国看,乡村振兴已进入“全面推进”向“高质量推进”转变的新阶段;从全省看,县域经济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我县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人口外流等问题日益凸显。可以说,“不转型就没有出路,不突破就难以突围”。我们必须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治理效能提升,闯出一条符合*实际的高质量转型之路。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