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45
发布时间:2025-08-02
尊敬的*书记,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围绕“五个进一步到位”的重要要求,结合近期的学习和思考,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一些我个人的、不甚成熟的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加强新时代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五个进一步到位”,字字千钧,既是清晰的“路线图”,更是深刻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进行一次思想上的大扫除、精神上的大洗礼、行动上的大对标。下面,我聚焦这五个方面,谈谈我的反思和感悟。
一、关于对党的自我革命认识要进一步到位:从“旁观者”到“局中人”的深刻转变
过去,坦白说,在面对“自我革命”这个宏大命题时,我或多或少存在一种“看客心态”或者“与己无关论”。总觉得这是党中央的顶层设计,是高级别领导干部需要重点关注的大事,对于身处基层的我们而言,似乎有些遥远,只要按部就班完成工作、不触碰红线底线就足够了。甚至有时会觉得,反复强调作风建设,会不会是“一阵风”,会不会“管得太宽、抓得太细”。但这次深入学习后,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和警醒。我深刻认识到,党的自我革命不是悬在空中的理论,而是深入骨髓的实践。它并非只是针对少数人的“手术刀”,而是面向全体党员的“保健操”和“防疫针”。我们党之所以能跳出历史周期率,依靠的正是这种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作为党的肌体中的一个细胞,如果我抱着“旁观者”的心态,认为自我革命是别人的事,那么党的健康就会因无数个“我”的懈怠而受损。因此,认识到位的关键,就是要完成从“旁观者”到“局中人”的身份转变。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这意味着,当我看到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时,不能再认为是纪委监委的“专属领域”,而要思考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是否听到了群众的呼声,是否尽到了提醒和监督的责任。当我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苗头时,不能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要思考自己是否也曾不自觉地参与其中,是否敢于站出来抵制。这种认识的到位,是后续一切行动的逻辑起点,是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根本性转变。
二、关于增强党性要进一步落实到位:从“理论信条”到“行动自觉”的深度融合
党性,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心学”和“生命线”。过去我们常常把党性挂在嘴边,写在报告里,但如何让它真正融入血液、铸入灵魂,是一个需要终身修炼的课题。如果党性修养仅仅停留在学习几个理论名词、背诵几段经典论述的层面,那它就成了脆弱的“理论信条”,一到现实考验面前就可能褪色、变形。增强党性要落实到位,在我看来,核心在于实现从“理论信条”到“行动自觉”的深度融合。这需要我们在三个“心”上下功夫。一是要有对信仰的“虔诚心”。理想信念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体现在我们对每一个决策、每一项工作的价值判断上。在面对利益诱惑、人情考验时,内心深处那杆秤偏向哪一边,最能检验党性的成色。这要求我们必须持续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精神养分,不断校准思想航向,让忠诚于党和服务人民成为唯一的、最高的价值追求。二是要有对群众的“同理心”。我们的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增强党性,就是要厚植为民情怀。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而要真正走到田间地头、社区小巷,去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急难愁盼。当我们设身处地理解了群众办一件事的不易、解决一个问题的渴望,我们的工作作风就自然会变得更加务实、更加亲切,所谓的“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现象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三是要有对自我的“敬畏心”。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增强党性,离不开严格的自我省察。尤其是在无人监督、无人知晓的“独处”之时,更要保持清醒和定力。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党的形象和声誉,对小事小节保持警惕,防止“温水煮青蛙”式的侵蚀。要敢于在组织生活会上揭短亮丑,不怕丢面子,真心实意地接受同志们的批评,把这种“怕麻烦”“怕丢丑”的心理,转变为对党性锤炼的自觉追求。
三、关于规范权力运行要进一步落实到位:从“制度牢笼”到“玻璃房子”的透明升级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民所用则利民,为己所用则伤民。总书记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我们党管权治权的重要原则。但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建好“制度牢笼”,更要追求把权力运行置于“玻璃房子”中,让它在阳光下透明运行。我反思,过去在一些工作中,虽然也强调按制度办事,但有时会觉得程序繁琐,甚至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存在简化流程、搞变通的想法。对“三重一大”等决策制度,有时执行得不够严格,存在会前酝酿不充分、会上少数人说了算的情况。这些都是权力运行不规范的风险点。规范权力运行要落实到位,就是要让我们手中的权力,无论是大是小,都始终运行在公开、透明、可追溯的轨道上。这意味着,我们要对权力来源常怀敬畏之心,时刻牢记“权为民所赋”,绝不能有丝毫的私心杂念。在用权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授权边界和程序规则,该请示的必须请示,该报告的必须报告,该集体决策的绝不个人拍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主动适应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工作。不仅要完善内部的制约机制,比如健全授权、用权、制权的制度闭环,及时修补制度漏洞,更要自觉接受来自群众和社会的外部监督。比如,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项目,能否更多地公开公示、听证座谈,让群众参与进来?我们的工作流程和结果,能否更多地通过政务公开平台,让社会一目了然?当权力运行的全过程都变得清晰可见,暗箱操作的空间自然就被大大压缩,权力才能真正做到为公而转、为民服务。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