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8
发布时间:2025-08-10
同志们:
会前,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中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章节,结合近期参与的乡村振兴调研、重点项目资金调度等工作,反复思考“财政部门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服务大局的实际成效”。下面,我结合学习体会和工作实际,谈三点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从“根”上铸魂,在“学深悟透”中把准财政工作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这要求我们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财政工作的首位,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确保财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去年以来,我们通过“第一议题”制度系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财政部关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具体部署。但学习不能停留在“读文件、记要点”,更要结合本县实际“找落点”。比如,今年初我县遭遇罕见春旱,12个乡镇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2万亩,部分山区村饮水安全出现临时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迅速启动应急财政保障机制:一方面,压缩非急需非刚性支出15%,统筹调度资金800万元用于抗旱保苗和临时送水;另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1200万元,专门用于修复受损水利设施。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财政工作的“政治属性”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急难险重”面前的责任担当,体现在“每一笔资金都关乎群众冷暖”的民生情怀。
最近,我在支部联系的预算科调研时发现,个别年轻干部在编制年初预算时,更关注“指标完成率”,对“资金使用绩效”研究不够。这反映出我们在学习中还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倾向。对此,我建议支委会接下来开展“政策大讲堂”活动,每月由班子成员结合分管领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重要论述”开展专题授课,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到县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重走革命路·算好民生账”主题党日,把“两个维护”落实到每一张报表、每一笔拨款中。
二、从“实”处发力,在“知行合一”中扛起财政服务发展重任
财政工作的核心是“聚财、用财、理财”,而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民”。当前,我县正处于“产业转型突破期”和“民生提质关键期”,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年度目标的58%,但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支出占比达65%,刚性支出压力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牢“过紧日子”思想,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一)聚焦“以政领财”,在服务大局中彰显担当。今年县委、县政府把“新能源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头号工程”,计划年内引进3家光伏组件企业,总投资超10亿元。为保障项目落地,我们预算科牵头组建了“项目资金服务专班”,提前梳理园区土地收储、厂房建设、配套设施等8类支出需求,联合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开展“资金需求预评估”,目前已争取专项债额度5000万元,统筹存量资金2000万元,确保项目9月底前开工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机关第二党支部的党员主动请缨,利用周末时间到园区实地勘查,加班加点完善资金测算表,这种“党员在前、攻坚在先”的作风,就是我们践行“以政领财”的最好注脚。
(二)聚焦“为民理财”,在民生福祉中传递温度。今年我们将“民生支出占比不低于68%”作为硬指标,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扩面”,将城乡低保标准再提高5%,惠及全县1.2万困难群众;二是“提质”,投入1800万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2.0版”,除了免费午餐,还增加了课后服务补贴和校车运营补助;三是“兜底”,针对我县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21%的现状,筹措资金2500万元,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每月135元提高到150元。上周,我带队到青河镇调研,一位82岁的独居老人拉着我的手说:“现在每月领的钱多了,买药、买菜不用再跟孩子开口了。”这句话让我眼眶发热——财政资金虽然有限,但只要用在群众心坎上,就能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