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99
发布时间:2025-10-27
2025年10月21日,秋意渐浓,我怀着崇敬而审慎的心情,再次捧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这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系统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5月至2024年12月期间的重要著作,不仅是思想的宝库,更是我们前行路上的行动指南。作为一名在文化战线工作的青年党员,通过反复研读与深入思考,我深刻认识到,将书中的理论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肩负的时代责任。结合工作实际,我愿以一名普通学习者的身份,围绕“为何学、如何学、学后怎么办”这一思路,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筑牢信仰之基,弄清楚为什么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上的通透与坚定,是一切行动的逻辑起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就容易在乱云飞渡中迷失方向,在风险挑战前惊慌失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正是这一历史关口的思想灯塔。它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系统阐述了我们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学习这部著作,是为了从源头上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理论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在内心深处筑牢信仰的根基、补足精神的钙质、把稳思想的航向。对我个人而言,学习它,就是为了在日常工作中,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不为任何噪声所扰,不为任何困难所惧,始终与党中央的部署要求同频共振。
二、贯通理论与实践,搞明白如何学
学习理论,贵在入心见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若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则如浅尝辄止,难得真味。我认为,学习这部著作,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在知行合一中求真知、悟真谛。
第一,在深学细悟中把握“守正”的根本要求。“守正”是根和魂,是事业行稳致远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反复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重大原则。对于我们文化场馆工作者而言,“守正”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我们的场馆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主流价值的重要阵地,一言一行、一展一陈都关乎人心向背和文化安全。因此,在策划展览时,我们必须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历史,确保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让每一件文物、每一张图片都成为讲述正确党史、国史的生动教材。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必须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种“守正”,不是僵化保守,而是在纷繁复杂的思潮中保持定力,确保我们的文化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航道破浪前行。
第二,在融会贯通中激发“创新”的澎湃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重大关系。如果说“守正”是“固本”,那么“创新”就是“培元”。在坚守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唯有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方面,是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我们不能满足于“仓库式”的文物陈列,而是要思考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例如,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场馆的经验,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穿越”历史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从而在互动中深化理解、引发共鸣。可以打破思维定式,开发更具吸引力的研学课程和文创产品,让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更轻盈、更时尚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另一方面,是视野与格局的创新。书中提到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最新的数据显示,得益于免签政策的持续优化,2024年上半年,入境中国的外国人数量同比激增了152.7%。“中国旅行”已成为国际社交平台上的热词。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我们不能再固守“坐等客来”的思维,而应主动作为。这要求我们必须加速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如完善多语种讲解和标识系统,更重要的是,要以开放的胸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通过举办跨国联展、学者互访等形式,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文化自信。文化综合场馆通过管理和服务的全面创新,其运营坪效达到了国内平均标准的12倍,这充分证明了创新所能释放的巨大能量。
第三,在知行合一中锤炼“实干”的过硬本领。“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关键在于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实干”就是要把对理论的深刻理解转化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和期待,以此为导向来策划和开展文化活动。比如,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众,设计多样化的文化服务项目,让文化资源更好地惠及民生。同时,要注重实践中的总结反思,不断优化工作方法和流程,提高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实干,我们能够真正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文化发展的动力,让文化场馆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支撑。
三、践行初心与使命,想清楚怎么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一名身处基层的普通党员,我深知自己岗位平凡,但使命光荣。将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是我对自己最根本的要求。
首先,我将始终秉持服务为本的理念。无论是“守正”还是“创新”,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人事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文化场馆的根本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滋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加谦虚的姿态,倾听干部职工的心声,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我将带着更深厚的感情,去观察观众的需求,思考如何优化参观体验,如何让场馆真正成为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脚踏实地,虚功实做。
其次,我将始终保持担当作为的锐气。新征程上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书中贯穿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面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难题,无论是内部管理的瓶颈,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将不再视之为畏途,而是将其看作砥砺能力、增长才干的磨刀石。我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一步一个脚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共同绘就*文化事业发展的新画卷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再者,我将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的能力。文化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持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无论是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还是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我都将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以专业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同时,我也将积极投身实践,通过参与各类文化项目,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文化工作的行家里手。
掩卷沉思,心潮澎湃。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更是一场持久的实践修行。我将把这次学习作为新的起点,在深学、细悟、笃行中不断提升自己,努力做一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化工作者,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