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6
发布时间:2025-07-25
根据工作安排,下面,**县做个发言,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主要做法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运转和农村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好的集体经济是巩固脱贫成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利器”。近年来,**县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自**年起就开始系统性地统筹谋划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发改、农牧、财政、科技等部门共同参与,拿出专门编制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专抓村集体经济发展,县委组织部主动担责,部务会成员带头联系乡镇,逐级推行党组织书记“项目领班制”,形成上下齐心共同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工作格局。
(二)健全激励机制。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政策落地的十二条意见(试行)》《**县村级集体经济考核奖励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扶持产业、激励干部,经过探索,最终在各级指导思想的领导下,固化形成了持续抓牢“领头雁”队伍、抓实“领头羊”产业“双领”工程的发展思路,使统筹调度更有力度,与产业发展规律更有契合度。突出群众主体的利益链接机制能保持较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在建强堡垒和基层治理上有最广泛的基础。坚持股份制合作和公司化运作,突出“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土地、竹林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帮助*万户*万名农民稳定增收,实现全县*余户脱贫户利益联结、贫困村产业带动和技术帮扶100%全覆盖,全先村集体经济承担村民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福利支出达**万元,最大化带动群众参与发展、共享成果,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和服务优势。
(三)挖掘特色产业。挖掘资源优势选择产业能保持相应的独特性和市场性,在挤占市场份额上有竞争力。**县的资源看山看水,但是因山区条件限制,传统农业产业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只能转型探索产业特色化。为此,我们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根据我市资源和产业情况,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要求,重点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合作社。制定鼓励政策,支持供销社、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业务单位等大力发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集体经济合作社。截至目前,根据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运行情况审计报告,全县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个,其中种植类项目**个,占比**%,养殖类项目**个,占比**%,加工制造类项目**个,占比**%,三产服务业**个,占比**%,固定资产租赁类**个,占比**%。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总量达**亿元,村均**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总量连续两年呈上升趋势。
二、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差距。**县大力实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年倍增”行动提出,鼓励县级成立“村投公司”。但一直未出台过具体的指导意见,组建产业发展联合党支部和“强村公司”仍处于摸索阶段,各部门、乡(镇)、村(组)在认识上也不够统一,导致当前各乡(镇)“强村公司”发展快慢、方向、质量都不平衡。
(二)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根据数据分析,我县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中种养殖业和三产服务业占比最多,项目发展有从传统特色种养殖业向三产服务业转型的趋势,但是其他类型项目较为单一。经营内容较为单一。由于各乡各村资源同质化较严重,“强村公司”主要业务多为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业单一的困境依然存在,在深入挖掘乡村潜在资源优势,创立新产业、延伸产业链、产业精细化等方面还有不足,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比还有欠缺。
(三)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够。有些村干部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吃力不讨好、风险自己担、利益集体享,对发展集体经济顾虑重重,信心不足,有畏难情绪。一些村干部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当作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来完成,主观上对发展集体经济不热心,不主动去想点子,找路子,等着上面帮助开辟市场,解决资金,自己只做好配合,等待最后资金入账、验收。有的村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心态严重,对已经实施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不上心,认为是集体的事,多劳不多得,谁都不愿多出力,个别村发展种植业,栽种后长期无人问津,导致杂草丛生。
点赞 0
收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