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1
发布时间:2025-05-0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品牌农业建设的决策部署,以财政资金为引领,累计安排市级财政资金2.9亿元,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财政杠杆撬动作用,拉动社会投入52亿多元,全力推动品牌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涉农产品注册商标达2.2万多个,市级知名农产品品牌227个,“**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高达613.8亿元,连续六年跻身全国“十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第1位,连续三年荣获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优秀城市。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融合化发展,以产业“育”品牌
市级财政投入9000万元政策引导资金,吸引社会投入约25亿元,全力构建品牌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产业与品牌协同发展。
(一)以扶持政策包育品牌。一是强化政策创新引领。在全国率先出台品牌农业奖补等政策,聚焦农业中华老字号品牌保护发展,大力支持创建国家、省市级知名产品品牌。对荣获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分别给予50万元、15万元一次性奖励。通过政策激励,胶州大白菜入选国家农业精品品牌培育计划,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达67个,登记数量居全省首位;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新增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省榜首,总数达60个。二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围绕品牌农业全链条发展,制定涵盖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配套政策,形成系统完备的政策扶持包,为品牌培育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障。三是优化政策落实机制。建立政策落实跟踪问效制度,确保各项奖补政策精准落地,切实发挥政策资金效益,激发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品牌的积极性。
(二)以特色优势区育品牌。一是聚焦关键环节培育。从育种、种植(养殖)、加工、冷藏物流等核心环节发力,引导资金、人才、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向胶州大白菜、大泽山葡萄等4个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聚,构建起产业与品牌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二是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依托特色优势区资源禀赋,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全市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54个,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区域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三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以特色优势区为载体,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为品牌培育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三)以优势产业链育品牌。一是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坚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着力打造畜牧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2条千亿级产业链,粮油、奶业等8条百亿级产业链,茶叶、蓝莓、胡萝卜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二是培育产业集群品牌。依托优势产业链,培育形成黄岛蓝莓、平度大花生、莱西畜产品加工等品牌农业集群。其中,西海岸新区蓝莓种植面积近10万亩,成为全国县域面积最大的蓝莓规模化生产基地;崂山茶以14.64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全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三是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实现品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全程化监管,以质量“树”品牌
质量是品牌农业的生命线。市级财政累计安排8000多万元,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装备建设,为品牌农业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以质量标准树品牌。一是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按照“源头治理、全程控制、标本兼治”的思路,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建立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73项,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过程有标可循。二是强化标准执行力度。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标准化生产培训和指导,推动质量标准在生产实践中的严格执行,确保农产品质量品质。三是推动标准创新升级。紧跟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修订和完善质量标准,提升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引领品牌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以质量检测树品牌。一是健全检测制度体系。建立严格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风险评估制度,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保障1037万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二是完善检测网络布局。建成市、区(市)、镇街、村四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每年完成农产品定性检测40万批次,本地农产品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三是提升检测技术水平。加大对检测设备和技术的投入,引进先进检测技术和设备,加强检测人员培训,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以质量监管树品牌。一是严格执法监管。实施“检打联动”,对不合格产品24小时内启动执法调查程序,一经确认立即取消“**农品”品牌使用权,以“零容忍”态度维护品牌农业信誉。二是强化动态管理。建立知名农产品品牌库和黑名单制度,对农产品品牌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确保品牌质量。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全国率先完成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登记,健全品牌农业保护机制,维护品牌农业主体合法权益。
三、坚持市场化营销,以开放“塑”品牌
秉持多元化投入理念,市级财政投入1亿多元,整合上级资金2.5亿元,吸引社会资本21亿元,助力“**农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一)以会展塑品牌。一是举办高端展会。联合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等单位,承办亚洲农业与食品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国内外重量级展会,搭建品牌展示交流平台。二是打造特色平台。引进社会资本16亿元,建设全国首个农业“国际客厅”,为品牌农业提供专业化、国际化的展示推介服务。三是提升展会影响力。通过展会宣传推广,提高“**农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采购商和消费者关注。
(二)以出口塑品牌。一是发展加工农业。创建中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培育壮大外向型加工农业,全市农产品出口企业达1200多家,其中1000多家企业通过BRC等国际出口质量体系认证。二是拓展国际市场。农产品出口覆盖欧美、东盟、中亚等173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额432.7亿元,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之首。三是提升出口竞争力。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动农产品出口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国际市场份额。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