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90
发布时间:2025-07-13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正加速重构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在空域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国家层面大力支持发展低空经济的背景下,各地区应立足本地实际,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布局这一新兴赛道,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区域发展低空经济,普遍具备工业基础扎实、产业园区承载力强、可用空域资源相对丰富、潜在应用场景多元等优势。建议从以下路径着力打造区域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着力完善政策体系。要加快构建覆盖低空经济发展全链条的政策支撑框架,系统性地在空域规划使用、基础设施布局、产业培育壮大、安全监管强化等方面提供明确指引和有力保障。应深入研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地实情,出台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实施细则。政策设计需充分考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各类市场主体的实际需求,确保精准发力、有效引导。二是深化空域管理协同创新。要主动加强与国家及区域性军民航空管理机构的常态化沟通协作。需共同研究推动符合本地区特点的低空空域分类划设改革方案,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低空使用管理模式。应前瞻性地开展本地低空空域资源评估与精细规划研究,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争取多样化的空域使用权限,为产业发展拓展关键空间资源。三是创新政策扶持方式手段。要出台力度大、针对性强的专项扶持政策,积极探索运用“以投代补”、贷款贴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应用示范奖励等多种激励工具,降低企业创新和运营成本。应鼓励设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产业投资基金,重点聚焦低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产化装备规模化生产以及标杆性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建设,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投资未来。四是建立高效协同推进机制。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低空经济发展领导协调平台。需强力整合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科学技术、应急管理、公安等各方资源与力量,破除部门壁垒。应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推进的议事规则和闭环管理流程,大力简化优化涉及低空项目的审批备案环节,真正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信息共享、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五是加快构建标准规范体系。要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层面的低空经济相关标准研制工作,及时研究制定符合本地管理要求的配套运行规则与安全技术标准。需着重规范各类低空飞行器及其运营主体的行为准则,严格保障飞行活动安全有序。应科学谋划发展路径,在稳固载货运输应用的基础上,审慎探索并适时拓展载人应用场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相关标准体系。
二、聚焦产业强链,培育完善生态。一是精准发力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要深入梳理本地产业链条,依托本地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领域的固有优势。需精准识别低空制造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如核心零部件(如高性能电机、芯片、传感器)、专用轻量化材料、高可靠性飞行控制系统、智能数据平台及应用服务等,实施针对性扶持培育。应鼓励本地优势企业向低空经济领域延伸拓展,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体系安全性。二是搭建高水平开放协同平台。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组织在连接产学研用各方中的枢纽作用。需着力构建常态化的技术交流、市场信息共享、项目精准对接的高效平台,促进创新要素顺畅流动与高效聚合。应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共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聚力构建开放包容、协同创新、自我循环、绿色可持续的低空经济产业新生态。
三、推动场景落地,深化示范应用。一是系统性构建多元应用场景库。要紧密结合本地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服务体系构建进程。需深入挖掘区域特色需求与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和积极推动在物流配送、文旅融合、应急救援响应、精准农林植保、电力线路巡检、重要基础设施(如油气管线、大型桥梁)巡查、海岸线监护、智慧城市管理等领域的低空创新应用。应注重场景之间的协同效应与规模效应,形成集群式发展态势。二是在低空物流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要积极融入区域性的低空物流网络整体规划布局。需合理规划和加快建设覆盖物流枢纽园区、大型仓储中心、快递分拨节点、城市核心商业区等关键区域的无人机起降场坪、智能货柜和中转分拨中心。应重点支持开通运营具有标志性和经济价值的城际间、城乡间以及特定大型工业区(如化工园区、港口物流区)内的无人机物流示范航线,探索开展高附加值商品、急需医疗物资、特殊作业物品等高时效、高可靠性运输服务。三是大力激活低空文旅消费潜力。要鼓励并支持拥有资质的低空运营企业,充分依托本地独特的山地风光、森林生态、滨水景观以及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资源。需因地制宜地开发观光体验飞行、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专业航拍服务、低空体育赛事等融合性强、体验感佳的新型文旅产品与服务。应注重安全与服务品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低空文旅品牌项目,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四是广泛拓展生产性服务应用场景。要把握数字农业发展契机,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园项目。需加速推广无人机在农作物精准施肥、变量喷药、病虫害监测预警、产量评估等关键环节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应大力推动无人机在电力输送线路、油气输送管道、高速公路网络、重点建设工程现场、自然保护区巡护等领域的常态化自动巡检应用,有效提升巡查效率,保障关键基础设施运行安全和生态保护效能。
四、夯实基础设施,筑牢发展根基。一是统筹建设高效便捷起降网络。要科学编制覆盖全域的无人机起降点布局专项规划。需在城市交通节点、重要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人口密集城镇、特色农业区、主要旅游景区等不同类型区域,分级分类配套建设标准化的无人机起降平台、智能货柜、能源补给站点、基础保障设施等。应注重实现起降点网络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共用,提升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覆盖能力。二是全力打造智能化数字运行基座。要加快推进以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为核心的低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需加快部署覆盖全域、性能先进的低空专用通信、导航、感知一体化(如5G-A/6G通感基站)网络设施,为低空飞行提供基础网络保障。应着力构建低空数字空间栅格体系(可理解为数字三维“网格”),实现对低空空域资源的数字化建模、可视化呈现和智能化管理。需建立健全面向全空域、全流程、全要素的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体系,确保每一片空域可标识定位、每一场飞行活动数据可记录存储、运行态势可智能分析、每一架飞行器目标可实时探测识别与精确管控。三是全力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具备技术实力和研发意愿的本地骨干企业、高水平科研院所申报和建设国家级或省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平台。需围绕制约低空产业发展的关键“卡脖子”技术和核心装备(如高能量密度电池、高精度自主导航、智能感知避障、适航审定技术、轻质高强材料等)集中力量开展攻关突破。应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前沿技术成果加速工程化验证与规模化商业应用,提升本地低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强化要素支撑,激发市场活力。一是多措并举引育高端专业人才。要持续优化人才发展软硬环境,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需鼓励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龙头企业面向全球、全国大力引进低空经济领域急需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如飞行器总体设计专家、适航审定工程师、空域规划分析师、智慧运行管理人才及数据安全专家等。应积极引导和支持本地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低空经济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合设置相关专业方向,定向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筑牢本地人才储备基础。二是创新多元化金融支持保障体系。要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创新金融支持工具。需由政府主导或联合社会资本,共同组建专注于服务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型产业引导基金或专项投资基金。应积极引导和带动更多国有资本、有实力的社会资本、专业风险投资机构关注和加大对低空经济产业链关键环节、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企业的投资力度。可探索运用股权投资、贷款风险补偿等市场化手段,加大低空经济招商选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具有领先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优质低空经济企业、研发机构落地本地集聚发展。三是深入推动数据要素赋能产业发展。要充分挖掘和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与融合应用。需在确保数据安全和严格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已掌握的公共数据资源以及通过合法渠道获取的市场数据资源。应鼓励开发建设面向低空经济领域的行业数据集或数据服务平台,推动空域动态管理数据、飞行计划数据、运行日志数据、地理空间信息等要素在可控环境下的有序流动、安全共享与价值挖掘。需探索建立数据治理与价值评估机制,让数据真正服务于低空经济的智能化发展、安全化运营和精细化监管。
发展低空经济已成为各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任务与关键突破口。这是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选择。各地区须牢牢把握国家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的重大战略机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谋定后动,精准施策。要坚定不移地以“政策创新引领发展航向、应用场景驱动产业落地、生态培育厚植发展沃土”为三大核心驱动力,聚力攻坚克难。需将本地独特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空域资源、扎实的产业基础加速转化为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要全力将低空经济打造成为驱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新引擎,为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服务社会民生、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在全球低空经济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贡献地方智慧与力量。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