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14
发布时间:2025-10-2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根据盟委的统一部署和《关于开展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在这里召开全馆改文风转作风专题研讨会,正当其时,十分必要。这次研讨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作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等制度规定,对照检视我馆在文风会风、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部署下一步的整改举措。下面,我结合个人学习和思考,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与同志们共同研讨。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改文风转作风的极端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
文风不是小事,它连接着党风,体现着作风,关乎着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风问题,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问题、技术技巧问题,而是关系党的性质宗旨、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对于我们档案史志部门而言,文风更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事业发展之基。我们是历史的记录者、文化的传承者、资政育人的服务者,我们的一文一稿,无论是地方志书、党史专著,还是档案编研成果、展览陈列文案,都将成为经受历史检验的“呈堂证供”,其严谨性、真实性、思想性直接决定着我们工作的质量和单位的公信力。当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决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亮剑。上级下发的《关于开展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公文抄袭、照搬照抄,看似是“文风”问题,实则是思想懒惰、责任缺失的“作风”顽疾。一个单位如果文风不正、文气不纯,报告文件充斥着“长、空、假”,调查研究满足于“走、看、听”,那么其工作必然是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改文风、转作风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是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盟档案史志事业再上新台阶的内在要求,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和刮骨疗毒的勇气,打一场文风作风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二、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剖析文风不正作风不实的突出表现与思想根源
近年来,我馆在文稿质量和工作作风方面总体是好的,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上级要求和事业发展需要,我们仍需清醒地看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必须敢于正视、深入剖析。
一是“抄”的问题依然存在,创新意识不足。有的同志习惯于当“搬运工”,写材料不去深入思考,而是上网搜、向下要、左右看,把别人的东西改个标题、换个地名就当成自己的成果,导致文件“千人一面”,缺乏针对性和独创性。尤其是在一些常规性工作总结、信息简报中,套话连篇,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毫无新意。这种“拿来主义”的背后,是思想上的“懒惰病”,是能力上的“恐慌症”。
二是“长”的问题比较突出,言之无物。部分文稿追求篇幅、贪大求全,动辄数千上万字,引经据典,穿靴戴帽,看似体系庞大、逻辑严密,但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干货”却寥寥无几。有的调研报告,前面大段篇幅铺陈背景、阐述意义,中间罗列现象、不作分析,最后提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建议,耗费了大量精力,却对决策起不到实质性参考作用。这反映出我们抓不住重点、提炼不出观点的能力短板。
三是“空”的问题尚未杜绝,脱离实际。有的文件语言晦涩、概念堆砌,习惯于用“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狠抓落实”等模糊性词语,缺乏可量化、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我们在一些项目规划、工作方案中,对标对表多,立足我馆、我盟实际的分析少;宏观论述多,针对馆藏特色、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微观切入少。文稿与实际工作“两张皮”,文件在内部空转,没有真正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