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93
发布时间:2025-10-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这个历久弥新、又在当下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课题,交流一些我个人的学习思考和粗浅感悟。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也让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化。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从一个普通干部的视角,谈三点不成熟的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初心不改:“为了谁”是政绩观的“定盘星”
参加工作以来,我时常会扪心自问:我们日复一日地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追求的“政绩”,其最终的受益者究竟是谁?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志或许都有过类似的思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要求,更是对我们思想深处的一次深刻叩问。
过去,我们的一些同志,包括我自己,在某个阶段也曾有过困惑和偏差。比如,一提到“政绩”,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就是高楼大厦、宽阔马路,是闪亮的招商引资数据,是各种评比排名中的靠前位次。这些“显绩”固然重要,它们直观、亮眼,容易被看到、被肯定。于是,工作中不自觉地就会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希望在任期内能留下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作品”。我曾听说一个案例,某地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和“领导眼球”,在征地拆迁工作中一味赶进度,要求干部们连轴转,不顾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最终虽然任务是完成了,但群众的怨气和后续的矛盾却成了留给下一任的“包袱”。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根源,正是“政绩为谁而树”的根本立场出了问题。我们把个人的升迁、领导的评价看得过重,却把群众的口碑、历史的检验放得过轻。通过近期的学习和反思,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一切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人民。我们党践行“四下基层”,就是要我们真正走到群众中去,听民意、察民情,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的政绩,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它更可能蕴藏在那些不为人知、默默无闻的“潜绩”之中。比如,为偏远山村修通一条延误多年的出山路,为老旧小区解决好困扰多年的下水管道问题,这些事情虽然上不了头条、进不了简报,但却是老百姓心中实实在在的丰碑。从追求“显绩”到注重“潜绩”的转变,过程或许伴随着思想上的挣扎与阵痛,但它本质上是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回归,是找回我们共产党人初心的过程。只有校准了“为了谁”这个“定盘星”,我们的奋斗才不会迷航。
二、躬身入局:“怎么干”是政绩观的“试金石”
想明白了“为了谁”,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怎么干”。正确的政绩观,绝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它必须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最终通过实干实绩来检验。我体会,要干出经得起检验的政绩,首先要破除“唯我”的思维定式,学会“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有些干部习惯于“新官不理旧账”,总想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以显示自己的高明。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浮躁的“政绩冲动症”。而真正有担当的干部,懂得尊重规律、尊重前人,愿意做铺垫性的工作,甘当“铺路石”。就像我们区里推动的领导干部任期制和离任交接机制,就是要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任接着一任干,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其次,要破除“唯上”的路径依赖,坚持“眼睛向下看”。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迎检、考核,也希望自己的工作“亮点”能被上级看到。但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倾向,那就是为了“亮点”而造“盆景”,把大量精力耗费在做材料、搞包装上,工作围着考核转,甚至搞“数字政绩”来粉饰太平。我接触到的一些基层同志对此深有感触,他们坦言有时深陷形式主义的泥潭,心中厌恶却又身不由己。这提醒我们,考核的“指挥棒”必须科学,我们自身的行动更要务实。我区现在推行的考核方式改革,将政绩观从过去笼统的“一套考题”,细化为政治素质、履职能力、群众口碑的“三张试卷”,并注重全过程跟踪,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它引导我们把功夫下在平时,把重心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群众的满意度,才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最真实的标尺。有数据显示,一些地区通过扎实解决群众的初次信访问题,信访总量在几年内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比如有统计显示,某市2023年群众信访总量就同比下降了16.37%。这背后,正是工作作风转变、政绩观校准带来的积极效应。最后,要破除“唯快”的粗放模式,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绝不是“唯GDP论英雄”。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近年来,我区组织部门梳理干部在促发展中的能力短板,进行精准的能力提升培训,就是帮助我们这些干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我们要创造的,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包容的、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绩。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