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2
发布时间:2025-07-03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压实生态保护责任,XX县在上级党委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方针,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两个维护”,充分发挥森林公安的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危害濒危野生动物犯罪活动,为推进保护区内生态稳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圆满完成了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
一、工作部署情况
(一)上级精神落实情况
XX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打击危害濒危野生动物犯罪作为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通过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上级精神,使全体公安干警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全力投入到打击危害濒危野生动物犯罪工作中。同时,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专项行动开展情况
2024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持续开展了“昆仑2024”、“清风2024”等一系列打击危害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专项行动,着力加强与市场监督管理局、资源环境执法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检查力度,重点打击非法猎捕、杀害、交易、运输、食用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共野生动物栖息地48处次,破获涉野生动物刑事案件1起,收缴野生动物*只,切实维护了辖区生态安全。
(三)政策法规落实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危害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惩处力度。森林公安与市场监督管理、黄河资源环境执法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围绕森林公安日常工作的宣传活动,加大了辖区内两乡两镇群众宣讲活动,强化了野生动物保护及涉及“食药环”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维护了辖区生态安全,提高了辖区内群众的法律意识,为辖区内的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犯罪规律特点
(一)资源分布与案件情况
XX县地处黄河源园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多样,拥有藏野驴、藏原羚、雪豹、黑颈鹤等69种野生动物,其中藏野驴种群数量显著增加,成为大种群集中分布区之一。也是危害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高发区域。据统计,涉濒危野生动物犯罪案件类型主要集中在非法猎捕、杀害、交易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二)典型案件与风险隐患
2024年,XX县森林公安部门参与侦办“8.01非法捕捞专案”,犯罪嫌疑人使用禁用工具,在一个月内多次非法捕捞黄河源园区特有鱼种花斑裸鲤,总重量达4800余公斤,并形成了“捕、购、销”的犯罪链条。侦办全程被央视《今日说法》及视12套法制频道栏目播出,对有效地打击危害野生动物全链条犯罪起到强有力的警示作用。此案件呈现出犯罪手段隐蔽、链条复杂的特点,不仅破坏了黄河源园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了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三)犯罪成因与监管问题
对近几年打击危害濒危野生动物犯罪案件分析,犯罪成因主要包括经济利益驱使、公众保护意识淡薄等方面。同时,部分民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非法食用、收藏野生动物制品的行为,进一步助长了犯罪活动。在监管方面,野生动物保护涉及林业、公安、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由于职责划分不够清晰,信息共享不及时,导致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监管漏洞等现象。
三、基础保障情况
(一)执法队伍建设情况
XX县不断加强森林公安执法队伍建设,通过狠抓政治、业务学习和思想教育,全面提高民警的思想政治素质,2024年以来,按照学习计划及本单位实际,组织民辅警学习16次。按照执法特色及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将“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斗志”的高原精神充分落实到日常执法工作中,实现了“为黄河安澜、尽源头担当”的目标。
(二)情报导侦机制情况
依托公安信息化平台,加强对涉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线索的收集、分析和研判。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精准锁定犯罪嫌疑人。但也存在技术支撑与人才短缺的问题,基层单位缺乏专业情报分析人员,数据建模、算法应用等技术能力薄弱,部分民警仍依赖传统侦查手段,对大数据工具使用率低。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