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6
发布时间:2025-05-20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分析形势、部署任务,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回顾创建历程,我们交出了一份亮点纷呈的答卷。一是坚持高位推动,构建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县委、县政府将民族工作纳入全县发展总体布局,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年规划》,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创建机制。二是坚持宣传引领,营造了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中华民族一家亲”文艺巡演、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推动民族政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宗教场所。特别是打造的“石榴籽文化长廊”“民族团结主题广场”等阵地,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的新平台。三是坚持民生为本,夯实了共同发展的物质基础。累计投入资金X亿元,实施少数民族聚居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工程,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电商扶贫等产业,带动XX个少数民族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XX万元,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四是坚持依法治理,维护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健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近年来未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连续X年获评“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二)分析当前形势,我们面临着新挑战新要求。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对标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要求,我们的工作仍存在短板:一是思想认识需深化,个别部门对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倾向,部分干部将创建工作简单等同于“挂标语、做展板”,缺乏深入基层的调研和解决问题的实招。二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突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与发达地区仍有差距,例如部分偏远村寨仍存在饮水安全工程老化、5G网络覆盖率不足30%等问题。三是创新举措不够多,载体活动形式单一,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有待加强,传统“大水漫灌”式宣传难以适应Z世代特点,缺乏短视频、剧本杀等沉浸式体验场景。四是风险隐患需警惕,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各民族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少数群众在文化适应、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潜在诉求。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以“问题清单”倒逼“整改清单”,切实解决。
(三)提炼经验启示,我们凝聚了攻坚克难的思想共识。实践充分证明,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三个始终”:一是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确保民族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如我县创新建立“党建+民族团结”双推进机制,将民族政策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实现乡镇统战委员专职化配备全覆盖。二是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导向,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建设民族地区标准化卫生室、双语幼儿园,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温度”与“质感”。三是始终把创新方法作为动力源泉,以改革思维破解难题、激发活力。如打造“云上民族村寨”数字化平台,开发AR民族服饰体验、VR非遗文化展示等模块,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新火花。这些经验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真正将“四个与共”理念融入血脉。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当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已进入深化拓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重点实施“三大工程”,推动创建工作从“数量领先”向“质量引领”转变。
(一)实施“凝心铸魂”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深化教育引导。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纳入干部培训必修课,在中小学开设“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课程,利用“两微一端”推送“石榴籽故事”系列短视频,让“五个认同”深入人心。二是创新宣传载体。策划“民族团结微电影节”“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教育基地;选树“最美民族团结家庭”“民族团结先锋岗”等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三是强化文化浸润。挖掘整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创作一批反映民族团结的文艺作品,如大型歌舞剧《同心共筑中国梦》;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欣赏、相互借鉴。
(二)实施“富民强基”工程,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一是加快产业发展。立足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实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计划,重点扶持中药材种植、民族手工艺、生态旅游等项目;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更多群众嵌入产业链。二是推进乡村振兴。统筹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施道路拓宽、污水处理、数字乡村等工程,年内完成XX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年内培训少数民族群众XX人次,实现转移就业XX人。三是促进区域协作。建立“飞地经济”园区,推动发达地区与民族乡镇结对共建,通过产业转移、劳务协作等方式,缩小发展差距。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