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7
发布时间:2025-05-0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全面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区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以打造“e齐办”政务服务品牌为目标,聚焦“帮办代办”服务机制、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载体四方面,大力推进“帮办代办”增值化服务,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的“大帮办”服务场景。
一、服务机制增值化
(一)深化闭环问题解决机制。构建全域覆盖的问题发现网络。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政务服务网留言板块、基层网格员巡查等渠道,建立多维度问题收集体系,实现政务服务问题“全域感知”。2024年通过各渠道累计收集企业群众问题诉求8600余件,其中涉及政策咨询、业务办理流程、审批材料提交等多个方面,为精准解决问题提供数据支撑。优化全流程处置反馈流程。制定《政务服务问题闭环处置细则》,明确问题受理后,2小时内进行分类派单,一般性问题24小时内办结,复杂问题建立专班跟进,5个工作日内形成初步解决方案。建立“双线反馈”机制,通过短信、政务服务平台向群众实时推送办理进度,办结后开展满意度回访,2024年群众满意度达98.5%。强化复盘总结提升效能。每月召开问题分析研判会,对高频出现的32类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形成典型案例汇编,提炼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审批材料等改进措施15项,推动“解决一个问题、完善一套机制、堵住一批漏洞”,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转变。
(二)深化联盟协同联动机制。织密联盟服务网络。以35个区镇(街道)级联盟会员单位为节点,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同服务体系,覆盖全区所有政务服务领域。设立跨部门联合服务窗口12个,整合市场监管、税务、住建等部门资源,实现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高频事项“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建强帮办代办队伍。组建由业务骨干、行业专家构成的980余人帮办代办团队,定期开展政策法规、业务流程、沟通技巧等专题培训,2024年累计培训26场次,人均参训时长超40小时。推行“AB岗互补”“老带新结对”机制,确保服务不断档、质量不下降。创新协同办理模式。建立“线上会商平台+线下联席会议”双轨协同机制,针对企业个性化诉求,组织多部门线上即时沟通,复杂问题每周召开联席会议集中研讨。2024年通过协同办理解决企业跨部门审批难题210件,平均办理时限缩短60%。
(三)深化工作长效推进机制。完善制度规范体系。制定《政务服务帮办代办工作标准》《服务质量考核办法》等8项制度,明确帮办代办服务范围、流程、行为规范及考核奖惩措施。建立服务质量“红黑榜”,将群众评价、办理时效、问题解决率等指标纳入考核,2024年累计表彰优秀个人36名、通报整改问题12项。强化宣传推广力度。通过政府官网、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发布帮办代办政策解读、办事指南等内容200余条,阅读量超10万次。开展“政务服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48场,发放宣传手册1.2万份,现场解答群众疑问3000余人次,提升社会知晓度和参与度。建立动态优化机制。每季度开展政务服务需求调研,收集企业群众意见建议,结合政策变化和技术发展,及时调整帮办代办服务事项清单。2024年新增“跨境贸易服务”“新业态企业注册”等特色服务8项,持续拓展服务边界。
二、服务内容增值化
(一)推行审前预审帮办服务。打造专业预审团队。从各审批部门选拔业务骨干32人组建审前预审专班,针对企业群众提交的材料,开展“形式审查+实质指导”,一次性告知缺项材料和整改要求。2024年预审材料1.5万份,材料补正率下降45%,审批通过率提升至92%。优化“预审+收件”衔接流程。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审前帮办区,配置智能叫号、材料预审终端等设备,群众完成预审后,通过系统自动推送至综合窗口,实现“零等待”无缝对接。推行“预审容缺受理”机制,对非关键材料缺失的,允许企业群众在规定时限内补交,2024年容缺受理事项1200件。建立预审反馈改进机制。定期分析预审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反向推动审批部门优化办事指南,细化材料提交标准。2024年修订办事指南28项,新增常见问题解答56条,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
(二)提升大厅兜底服务。完善兜底服务体系。设立“一件事”兜底窗口6个,配备专职人员18名,负责协调解决非标类、个性化诉求。制定《大厅兜底服务操作规范》,明确受理范围、办理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强化首问负责和协同联动。推行首问负责制,首问责任人全程跟踪问题办理,需跨部门协调的,启动“内部流转”机制,24小时内形成解决方案。2024年通过兜底服务解决群众“无门可找”问题380件,涉及老旧小区改造审批、特殊群体证件办理等复杂事项。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增设“流动咨询岗”,在大厅巡回解答群众疑问;建立“疑难问题会诊”制度,邀请法律顾问、行业专家参与复杂问题解决。开展“服务体验官”活动,邀请企业群众代表对兜底服务进行评价,收集改进建议42条,优化服务流程12项。
(三)实施专属定制式服务。组建金牌服务团队。遴选15名首席专家、30名项目管家成立服务团队,涵盖规划、环保、消防等多个领域。建立“一对一”项目服务档案,全程跟踪项目进度,提供政策咨询、手续代办等全链条服务。打造“项目会客厅”平台。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项目会客厅”,每周固定时间组织审批部门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现场解答问题、制定审批计划。2024年召开项目对接会48场,为56个重点项目制定专属服务清单,平均节省审批时间40天。创新定制服务模式。根据项目特点,编制“审批流程图谱”,明确各环节办理时限、材料要求和注意事项;推出“并联审批套餐”,将多个关联事项打包办理。为某新能源项目定制服务方案后,实现从立项到开工仅用58天,较常规流程提速70%。
三、服务形式增值化
(一)开展“团队上门帮办”活动。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成立“项目管家团队”“e齐办”帮跑代办团队等6支专业队伍,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2024年团队成员累计上门服务130余次,覆盖企业260家、商户480户。提供全要素定制服务。在项目建设一线,开展政策宣讲、手续代办、问题协调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用地审批、施工许可等难题。在商圈为商户办理营业执照变更、食品许可证续期等业务280件,现场办结率达85%。建立服务反馈机制。每次上门服务后,通过电话、问卷等方式收集服务对象意见,针对企业提出的“政策解读不及时”等问题,开展“送政策上门”专题活动8场,发放政策汇编500余册,切实提升服务满意度。
(二)探索“园区就近帮办”模式。优化园区服务布局。在爱特云翔大数据产业园等5个重点园区建设“数字产业惠企服务专区”,设置帮办代办区、自助服务区、政策咨询区等功能区域,配置政务服务一体机、电脑等设备32台,实现企业办事“园区内办结”。构建“双轨服务”架构。打造“区级中心+园区站点”协同服务模式,园区站点负责受理简单事项,复杂事项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区级审批部门进行指导办理;推行“智能网办+线下快办”,线上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线下安排专人提供帮办服务,2024年园区站点办理业务1800件,平均办理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强化园区服务保障。选派8名业务骨干常驻园区,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园区服务需求台账,针对企业提出的“融资难”等共性问题,联合金融机构举办银企对接会4场,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1.2亿元。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