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46
发布时间:2025-11-04
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7·29”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市委重大战略部署,坚持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育管理实效的工作思路,聚焦破解流动人才党员“组织难覆盖、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的现实问题,创新构建“组织坚强、学习抓实、服务暖心、管理从严”的工作体系,探索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流动人才党员教育管理“人社模式”,为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构建“三维一体”组织体系,夯实组织基础。市人社局党组坚持把组织体系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严格落实《市市直机关单位党组(党委)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实施办法》,将建设模范机关与打造“四强”支部统筹推进、协同发力。一是大抓基层导向压实主体责任。贯彻“党建引领、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原则,把流动人才党建工作列入年度党建工作要点,从组织架构、制度保障、资源支持等方面破解流动人才党员“难聚难管”的现实矛盾。先后4次开展专题调研,撰写《关于流动人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并在《工作》期刊发表。二是创新三级架构实现全面覆盖。在市人才交流中心构建“中心党委—流动党委—党支部”三级管理架构,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组织网络。把建强流动党委作为构建组织体系的关键环节,在市委组织部、市委直属机关工委指导下完成流动党委换届选举,明确提出完善基层组织、激活红色动能、优化服务体系、突出作用发挥等要求。按照党员分布区域和就业情况,设立直属支部1个、实体支部4个、市内支部249个、市外支部31个,并对94个待建支部实行“动态清零”。搭建智慧党建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管理运行机制,创建5个书记骨干微信群、324个支部QQ群和学习强国群组,实现党员信息实时更新、政策文件即时推送、学习活动同步开展,打通教育管理“最后一公里”。三是确立四有标准锻造骨干队伍。针对流动人才党员队伍特点,加大摸排力度,实时更新党员骨干人才库,探索形成“有政治素养、有行业影响、有整合能力、有奉献精神”的选拔标准,建立“动态发现—精准匹配—民主推选—组织把关”全流程体系。联合市委组织部开展“书记讲堂”“案例教学”等专题培训,提升支部书记在联系党员、矛盾化解等方面的实战能力,累计培训书记400余人次,队伍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实施“双轨融合”教育模式,强化思想引领。针对流动人才党员基数大、流动性强、集中学习难等现实问题,建立“线上经常、线下适时”的教育培训模式,全面提升党员政治素养和能力水平,引导党员在各自行业领域发挥模范作用。一是构建“云端+线下”双轨教育体系。将党内集中教育与日常学习相结合,集成图文、音频、视频等多元化学习资源制作“学习包”,建立“资料推送、组织学习、检查督促”三个不间断机制,实现党员教育培训覆盖率超95%。线下推出“爱国主义观影”“重走红军小道”等沉浸式教育活动;组织党员赴红旗渠、焦裕禄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首创“亲子共学”模式,邀请党员家庭成员参与,推动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二是打造多维教育矩阵提升实效。融合看、听、说、比等多维学习形式,依托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平台、微信群等信息载体,打造高效便捷的线上学习平台。通过政策解读、业务答疑、信息发布增强平台吸引力,提升教育实效。市委主要领导点评“市人才交流中心流动党委利用网络平台组织流动人才党员开展线上学习”富有成效,建议全市推广学习。三是深化教育实践彰显模范本色。建立健全《流动人才党员学习教育制度》,以系统化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和党性锤炼。通过党务知识培训、礼仪素养提升、应急救护演练等多样化培训,培育党员综合素质,厚植服务群众的实践根基。广大党员将学习成效转化为行动自觉,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如惠济区第一党支部自筹3300元爱心款支援疫情防控;在特大洪涝灾害期间,自筹各类捐款2816.4元,用爱心汇聚救灾暖流。郑东新区第十五党支部书记陈山林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带头在老家柘城县捐资修路,破解家乡出行难题。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