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关于2025年全市低空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浏览量:57

发布时间:2025-10-16

低空经济作为融合了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和综合保障的新型经济形态,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经济新增长引擎的重要战略方向。为全面评估我市低空经济发展现状,精准识别面临的挑战,系统谋划未来发展路径,我中心于近期组织开展了专项调研。本报告旨在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与我市实际情况,分析基本态势,剖析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正从探索阶段迈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据权威机构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到5059.5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全国范围内,截至2024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5.7万家,形成了涵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雏形。在此宏观背景下,*市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开始在低空经济领域进行初步探索和布局,展现出一定的后发潜力。

(一)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初步纳入发展蓝图

市委、市政府已敏锐捕捉到低空经济的战略价值,并将其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在《*市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3—2024年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发展低空经济,推进通航全产业链发展”,并将此项任务的责任落实到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相关部门。此外,市政府工作报告等场合也多次强调,要积极发展低空经济和数字经济,并前瞻性地提出推动低空飞行基地、无人机应急保障服务基地等关键项目落地建设。这表明,发展低空经济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为后续具体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策导向。

(二)基础设施建设起步,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坚实的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腾飞的“跑道”。我市在传统航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为未来向低空经济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备受关注的*民用机场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预计工期为三年。同时,位于*县的通用机场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虽然这些机场目前主要定位是传统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但其建设为未来开通短途运输航线、设立飞行服务站(FSS)、开展飞行员培训以及作为无人机运营与维护基地等提供了宝贵的物理空间和空域资源,是构建未来立体交通网络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潜在应用场景广泛,市场空间有待挖掘

尽管我市尚未出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的低空经济项目,但结合我市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需求,潜在的应用场景十分丰富。在全国范围内,低空经济已在农林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城市管理、文旅消费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价值。对我市而言,广阔的农业区域为无人机植保、播种和测绘提供了天然市场;复杂的能源与工业设施巡检是无人机应用的刚需领域;在应急管理方面,利用无人机进行森林防火巡查、灾害勘察和紧急物资投送,能够极大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无人机在交通疏导、环境监测、违建巡查等方面的应用也潜力巨大。目前,部分领域可能已存在零星的、小规模的无人机作业服务,这为未来系统性地开拓市场应用积累了初步经验。

(四)产业生态处于萌芽,企业主体尚在孕育

当前,我市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尚处于早期萌芽阶段。官方统计数据中暂未有关于本市低空经济企业数量、产值规模的专项统计。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尚未形成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也缺少在无人机或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研发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现有的市场参与者可能主要是一些提供无人机飞行业务的服务型小微企业,业务范围集中在航拍、测绘或农业植保等传统领域。产业生态的构建,包括核心零部件供应、飞控系统研发、数据处理分析、专业技能培训等环节均有待从零开始培育和引入,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远未形成。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我市前瞻性布局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内低空经济发展领先地区相比,我市在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商业应用、政策配套和人才支撑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距和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一)产业根基相对薄弱,核心竞争力缺失

低空经济的核心是先进的航空制造业。我市在高端装备制造,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缺乏相关的研发机构、核心零部件制造商和整机总装企业。这导致我市在产业链上游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和行业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与*地区等制造业发达区域相比,我市不具备通过本地产业链协同来降低制造成本、加速技术迭代的优势。产业生态中“链主”企业的缺失,使得产业集聚效应难以形成,无法有效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整体产业呈现“散、小、弱”的特征,缺乏内生增长动力。

(二)基础设施规划滞后,网络化体系尚未形成

低空经济的运行依赖于“天、地、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目前我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的短板。第一,空域管理能力不足。全国普遍存在空域审批权限集中、流程复杂、军民航数据协调不畅等问题。作为非试点城市,我市在低空空域的划设、使用和管理方面更面临挑战。目前尚无公开信息表明我市已建成或正在规划建设可视化的低空空域管理和飞行服务平台,这使得大规模、高频次的低空飞行活动难以实现高效、安全的监管。第二,地面配套设施匮乏。除了在建的机场,我市几乎没有专门为无人机和eVTOL规划建设的起降场、垂直起降点、充换电站和无人机巢等地面设施。现有城市规划未能充分考虑低空飞行的需求,导致基础设施布局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未来可能出现设施点状分布、难以联网成片的“孤岛”现象。第三,数字化网络覆盖不全。低空智联网的构建需要高精度的导航网络、可靠的通信网络和全面的监视网络。我市在低空通信、导航、监视能力的系统性建设方面尚未启动,无法为飞行器提供全域覆盖的数字化支撑。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