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市委书记在2025年全市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75

发布时间:2025-10-1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再次召开全市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推进会。之所以如此密集地召开会议,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传递一种决心、一种态度、一种导向: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这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持续加压、聚力推进。

在上次会议上,市委组织部汇报了“五基四化”的深化方案,11家牵头单位汇报了16个专项行动的初步设想。会议明确了思想、凝聚了共识、部署了任务。这几天,各级各部门闻令而动,展现出了一定的执行力。但是,动起来不等于动得好,有部署不等于有落实。坦率地讲,在听取汇报和初步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高度警惕的问题。有的单位对“五基四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概念层面,对其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缺乏深度思考;有的专项行动方案,穿靴戴帽、口号响亮,但具体抓手不多、量化指标不清;更有的同志,还存在“等等看”的思想,认为这是常规性工作,没有认识到这是关乎长远发展的“固本工程”,也是决定当下安全稳定的“底线工程”。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懈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省考察时提出的重大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更是将这项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反复强调、高位推动。可以说,抓好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是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是必须完成的时代考题,是必须回应的人民期盼。今天再次把大家召集起来,就是要进行一次思想上的再对标、责任上的再压实、行动上的再部署,确保这项工作从一开始就奔着实效去、朝着深处走。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升站位,校准航向,深刻把握基层治理的时代逻辑与实践要求

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想得深、抓得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绝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宏伟蓝图的战略支点。

第一,必须从“国之大者”的高度,理解其政治属性。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牢不牢,直接关系到大厦的安危。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各类风险挑战交织叠加。守住基层阵地,就守住了安全稳定发展的基本盘。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检验“两个维护”是否坚决、“四个意识”是否牢固的试金石,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和省委部署上来,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不能把基层治理简单看作是“鸡毛蒜皮”的琐事,要认识到每一件看似微小的民生诉求、每一个看似孤立的矛盾纠纷,背后都关联着人心向背和政治安全。

第二,必须从“发展所需”的角度,理解其战略价值。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安全,高效能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不好,社会秩序稳不稳,干部作风实不实,最终都会体现在基层治理的成效上。一个充满矛盾纠纷、安全感缺失的区域,不可能吸引优质的资本、留住优秀的人才。反之,一个治理有序、服务高效、充满活力的社会,必然会形成强大的发展“引力场”。因此,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是单纯的维稳投入,而是根本性的发展赋能。这是“栽梧桐树,引凤凰来”的基础工程,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治本之策。

第三,必须从“群众所盼”的立场,理解其民生本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最真实、最直接的“政绩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工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当前,群众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对公共服务的便捷性、精准性、人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管理服务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俯下身子,聚焦群众身边的微事项、微诉求、微服务,通过绣花般的功夫,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真正实现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深刻转变。

二、纲举目张,固本强基,全面筑牢“五基四化”的四梁八柱

省委提出的“五基四化”要求,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科学体系,为我们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五基”是基础、是支撑,“四化”是路径、是方向。二者互为表里、有机统一,必须一体理解、一体推进。

(一)抓牢“五基”,让基层治理的根基坚如磐石。“五基”即建强基层组织、配强基本队伍、健全基本制度、盘活基本阵地、夯实基本保障。这五个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一是建强基层组织这个“主心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要持续深化“五星”支部创建,分类施策、动态管理,坚决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尤其要高度重视“两企三新”领域的党建工作,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双覆盖”,确保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要推动党组织向网格、楼栋、产业链延伸,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二是配强基本队伍这支“生力军”。基层治理,关键在人。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力实施“头雁”工程。要持续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作用,真蹲实驻、精准帮扶。同时,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不仅要在政治上激励,更要在待遇上保障、职业道路上考虑,让他们既有“奔头”,又有“干头”。要拓宽社区工作者来源渠道,探索建立专业化,工资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三是健全基本制度这个“防火墙”。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构建一套管用、高效、衔接顺畅的制度体系。特别是“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这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关键制度设计。这项制度不能只挂在墙上、喊在嘴上。市级层面要建立强有力的调度指挥和督办问责机制,对“吹哨”后响应迟缓、推诿扯皮的部门,要严肃追责问责,确保“哨声”一响、各方响应。要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整合法官、检察官、律师、网格员、心理咨询师等力量,实现“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四是盘活基本阵地这个“连心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基层阵地,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不能建成“空心”阵地。要坚持“一室多用、功能集成”,把这些阵地打造成党员活动的家园、群众议事的客厅、便民服务的窗口、文化娱乐的乐园。要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提升阵地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覆盖面。五是夯实基本保障这个“加油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基层治理需要真金白银地投入。财政要加大向基层的倾斜力度,确保村、社区办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足额及时到位。要建立稳定的经费增长机制。要运用市场化手段,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增强基层组织自我保障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深化“四化”,为基层治理插上腾飞的翅膀。“四化”即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一是突出社会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基层治理不是党委、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要打破行政壁垒,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乡贤能人等多元主体有序参与。要大力培育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发挥其在资源链接、需求对接、专业服务中的独特优势。要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完善民主协商、“百姓议事会”等制度,让群众的事由群众商量着办,真正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二是突出法治化,筑牢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基石。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最可靠的社会秩序。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基层治理中的矛盾和问题。要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加强“法律明白人”培养,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规范基层执法行为,防止权力滥用和“微腐败”。对于信访、物业纠纷、征地拆迁等重点难点问题,更要坚持依法依规办事,一把尺子量到底,绝不能开“口子”、搞变通。三是突出智能化,抢占数字赋能治理制高点。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我们的基层治理手段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我市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有良好基础,比如5G网络覆盖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固定宽带接入能力持续提升。但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路”修好了,“车”却没有跑起来,数据共享和应用场景开发的短板十分突出。相关搜索结果显示,我们甚至缺乏关于数据共享平台使用量、群众微诉求处理时效等核心指标的权威统计这本身就说明了我们工作的差距。下一步,必须把数智赋能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牵引,整合现有各类信息平台,加快构建全市统一的“城市大脑”和基层治理“数字驾驶舱”。这个平台的核心功能,就是要实现态势实时感知、风险智能预警、资源统筹调度、服务一键触达。要聚焦群众高频事项,大力拓展“指尖办”“码上办”等应用场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真正实现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的跃升。四是突出专业化,锻造堪当重任的“全科医生”。基层工作包罗万象,面对的矛盾错综复杂,对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不仅要培训党务知识、政策法规,更要加强群众工作方法、心理疏导、应急处突、新媒体应用等专业技能的培训。要鼓励基层干部参加社会工作者等职业资格考试,并给予相应激励。可以探索建立基层治理“专家库”,在特定领域为基层提供专业支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提升治理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