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41
发布时间:2025-05-09
一、不担当不作为、推诿扯皮方面
1. 针对基层反映的复杂问题,有时分析不够深入,倾向于转交给相关科室处理,未能及时跟进解决进程。
2. 对于分管领域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偶尔会有回避的情况,担忧解决不佳影响工作格局。
3. 在跨部门协调工作方面,有时主动协调的积极性不足,倾向于等待问题自然消解或者他人主动解决。
4. 面对上级交办的难度较大任务时,有时会产生畏难心理,推进的决心不够,致使工作进展迟缓。
5. 在遭遇紧急突发事件时,偶尔会出现犹豫的状态,未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处置决策,从而错过最佳处置时机。
二、政绩观偏差、搞“面子工程”方面
1. 工作中偶尔会更着眼于短期效果,对那些需要长期投入且短期内不易见到成效的工作欠缺足够重视。
2. 在项目建设方面,有时会较多关注外观设计与形象展示,对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考量不是十分周全。
3. 在宣传分管领域工作成效时,有时会侧重于亮点和成绩,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反思有所欠缺。
4. 迎接上级检查时,往往倾向于将检查路线安排至工作开展较好的点位,而避开薄弱之处。
5. 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估标准设置欠科学,有时对数量指标关注较多,对质量效果的关注有所不足。
三、执行政策“一刀切”、层层加码方面
1. 在贯彻落实上级政策之际,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有时未能很好地将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充分结合起来。往往只是简单地进行照搬照抄,没有深入研究本地区的独特性,例如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结构、人文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这样一来,所采取的措施针对性就显得不是很强,不能精准地针对本地区的需求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落实的效果。
2. 向下转发上级文件的时候,偶尔会附加一些具体的要求。这种情况可能是出于想要更好地落实工作等目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无意间提高了工作的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到基层在接收这些额外要求时可能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许这些额外要求超出了基层原本的工作预期,给基层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 在传达执行标准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未能充分顾及不同单位实际情况的现象。每个单位都有自身的工作特点、资源状况和人员配备等差异,而如果要求过于统一,就不能适应不同单位的特殊情况。这可能会导致部分单位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阻碍,难以按照统一要求顺利开展工作。
4. 对于政策的把握不是非常精准,在解读和执行政策的时候,偶尔会产生偏差。这可能是由于对政策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对政策制定的背景和目标认识不够全面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偏差进而会影响到基层,使得基层在理解和执行政策时也出现相应的偏差,从而影响工作的推进和最终的成果。
5. 在推动工作向前发展的时候,有时会对时间节点要求过紧。没有全方位地考虑基层实际的工作量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基层可能面临着多方面的工作任务,工作压力较大,而如果时间要求过于紧张,可能会导致基层为了赶时间而匆忙行事,无法保证工作的质量,甚至可能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四、文风会风不实不正、搞文山会海
1. 在组织召开分管领域工作会议方面,频次处于较多的状态。其实,有部分例会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具备合并召开的条件,但目前尚未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化。这可能导致在时间安排和资源利用上不够高效。
2. 会议讲话的内容方面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有时候会出现内容有所重复的情况,而且表述比较冗长繁琐,没有能够将重点内容以简洁明了、言简意赅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可能会影响参会人员对关键信息的接收和理解。
3. 在审批文件的工作中,对于文件的篇幅以及内容的把控没有达到较为严格的程度。经常出现文件篇幅过长的现象,同时文件内容也缺乏精炼性,其中可能包含一些冗余的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文件的高效传达和执行。
4. 针对下级单位上报的简报、总结等材料,往往提出较多的要求。实际上,有些材料存在可以精简内容的空间,但却没有进行必要的精简操作,这或许会增加下级单位的工作负担。
5. 在工作部署的方式选择上,有时过于倾向于通过会议来传达相关事项。有一些事情其实可以借助简短的文件或者电话沟通就能够得到解决,但仍然安排了会议进行部署,这可能会造成时间和人力等资源的浪费。
五、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存在差距
1. 在基层减负工作方面,重视程度有所欠缺。未能积极主动地深入基层,去全面了解基层实际面临的各类负担以及具体困难。基层的负担情况和困难多种多样,若不主动探寻,难以制定出精准有效的减负策略。
2. 在签批文件时,偶尔会出现比较随意地提出修改意见这种情况。由于这些修改意见缺乏足够的统筹性考虑,使得文件需要反复修改,从而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这对工作效率和工作人员的精力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向下部署工作时,有时设定的工作时限较为紧迫。没有充分地把基层工作的实际状况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承受能力纳入考虑范围。基层工作往往存在多种任务交织的情况,过度紧凑的时限要求可能会让基层工作变得仓促,难以保证工作质量。
4. 针对基层填报的表格和材料,审核把关不够严谨。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重复要求基层填报相同或类似内容的情况,这无疑增加了基层的工作负担,也可能导致基层工作人员精力分散在一些不必要的重复事务上。
5. 在推动基层减负工作进程中,对科室负责人的约束和管理力度不足。未能有效地制止科室负责人向基层索要过多材料、频繁开会等增加基层负担的行为,从而影响了基层减负工作的实际效果。
六、漠视群众、脱离群众方面
1. 下基层调研的频次尚显不足,这就导致了与基层干部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基层是获取一手信息、深入了解实际情况的重要场所,调研频次不够,就难以全面、细致地把握基层的状况,不利于做出贴合基层实际的决策和工作安排。
2. 在接待群众来访方面,有时由于工作任务繁多,日程安排紧凑,导致未能抽出充裕的时间,耐心地去倾听群众的诉求。群众来访是反映问题、表达心声的重要途径,不能给予足够的时间,可能会让群众感到被忽视,影响群众对工作的满意度。
3. 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回应的及时性存在欠缺。因为工作安排比较紧张,所以有时不得不推迟对问题的处理时间。群众问题的及时处理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及时可能会使问题发酵,给群众带来更多不便。
4. 在调研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听取单位负责人的汇报,与普通干部职工进行沟通交流不够充分。普通干部职工处于工作一线,他们对工作的实际情况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体会,与他们交流不充分,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信息,影响调研的全面性。
5. 对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研究的深度还不够。而且在进行相关政策解读时,不够通俗易懂,这使得群众在理解政策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群众对热点问题关注度高,政策解读不清晰,不利于政策的有效推行和群众对政策的积极响应。
七、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方面
八、借调研培训等名义公款旅游
九、干部对上自我美化、无限投高,对下小题大做、上纲上线
十、调研过程中存在安排到“经典路线”调研
十一、不习惯过“紧日子”,存在不必要的公务开支
十二、在与客户接触过程中吃拿卡要、冷硬推推,严重影响市场发展
十三、领导干部“新官不理旧账”
十四、违规操办婚丧喜庆
十五、接受客户超标准接待、组织或参加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健身娱乐,接受或提供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健身娱乐活动,违规出入私人会所
十六、领导干部家风家教不严,对配偶、子女管束失教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