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0
发布时间:2025-09-05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参加*镇2025年“万名党员进党校”集中培训活动。这次培训,是镇党委根据上级关于加强新时代党员队伍建设的部署要求,深入推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借此机会,围绕加强党的作风纪律建设,特别是八项规定精神、违规吃喝、违规饮酒及酒驾醉驾等几个突出问题,和大家作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这既是一次集中的理论学习,更是一堂严肃的党性党纪教育课。
今天的党课,我想聚焦一个核心——“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来说,“规矩”二字,重若千钧。它不是束缚我们手脚的条条框框,而是保护我们行稳致远的“护身符”,是我们践行初心使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障。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与同志们共同探讨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一、重温“铁规矩”,常敲“警示钟”,深刻认识作风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提起中央八项规定,在座的同志们都耳熟能详。自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以来这项规定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改变中国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的标志性举措。十多年过去了,可能有的同志会觉得,风头早就过去了,规定是不是有所松动了?或者认为,八项规定主要是针对高级领导干部的,和我们基层党员关系不大。如果抱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一阵风,而是常态化的“铁规矩、硬杠杠”。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央政治局每年都会听取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的报告,这本身就释放了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也不能放松。就在我们身处的2025年,各级党组织依然在持续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充分说明,八项规定精神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它不是五年的、十年的短期规定,而是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硬约束。其次,八项规定精神绝非只对“关键少数”,而是面向全体党员的普遍要求。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到规范出访活动、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等每一条都与党风、政风乃至社风民风紧密相连。看似宏观的规定,最终都要落实在每一名党员的具体行动上。《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更是对这些要求进行了逐条细化,比如对会议活动的审批、经费审查,对公务接待的标准,都作出了极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定。这些细则,就是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我们什么能做,什么坚决不能做。为什么党中央要如此持之以恒地抓作风建设?因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群众看我们党,最直观的就是看党员干部的作风。一个单位风气好不好,一个地方发展环境优不优,党员干部的作风是重要的“晴雨表”。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热衷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对群众的急难愁盼却漠不关心,那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被割裂。因此,把八项规定精神刻在心上、烙在魂上,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必须坚守的政治本色。
二、剖析“身边事”,严防“杯中倒”,高度警惕“四风”问题的隐形变异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当前,在持续高压态势下,一些“四风”问题虽然在面上有所收敛,但并未绝迹,而是穿上了“隐身衣”,玩起了“障眼法”。特别是违规吃喝、违规饮酒、酒驾醉驾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依然屡禁不止,成为作风建设的“重灾区”和“高发地”。这些问题看似是“小节”,实则是通向腐败深渊的“第一步”,必须引起我们全体党员的高度警惕。
第一个问题,深刻警惕“吃喝歪风”的隐形变异。曾几何时,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现在,一些新的变种开始出现。比如,“不吃公款吃老板”,打着项目洽谈、招商引资的幌子,接受管理服务对象的宴请,心安理得地把私人老板当成“提款机”。再比如,搞“一桌餐”,地点从高档酒店转向位置隐蔽的单位食堂、私人会所,甚至是偏远的农家乐,搞圈子文化,拉帮结派。还有的化整为零,通过虚开发票、虚列名目等方式,将超标准接待费用分摊报销。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利用公权力或者职务影响力谋取不当利益,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违规吃喝的危害,绝不仅仅是多吃了一顿饭、多喝了一瓶酒那么简单。它败坏的是党风政风,腐蚀的是干部队伍,伤害的是群众感情。一顿饭局,可能就吃掉了群众的信任;一杯美酒,可能就喝垮了党员的防线。在推杯换盏之间,原则被抛之脑后,纪律被踩在脚下,权钱交易的“后门”就此打开。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热情”的宴请背后,都可能藏着“围猎”的陷阱。
第二个问题,坚决抵制“无酒不欢”的官场陋习。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似乎还残存着一种“酒桌文化”,认为“无酒不成席”“感情深、一口闷”。在公务活动中,尤其是一些接待场合,仿佛不喝酒就显得不热情、不真诚,甚至会影响工作推进。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也是极其危险的。首先,党纪国法明令禁止在工作日午间饮酒,在任何公务活动中都不得提供和饮用酒水。这是铁的纪律。其次,所谓的“酒桌办事”,实质上是庸俗的人情关系对正常工作秩序的侵蚀。真正的工作,靠的是扎实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真诚的服务态度,而不是靠酒精来“催化”。把希望寄托在酒桌上,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不足、作风不实的表现。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带头破除这种陋习。在公务交往中,要坚持以茶代酒,清清爽爽、规规矩矩。在私人交往中,也要把握好度,做到健康饮酒、文明饮酒。更重要的是,要敢于对“酒桌文化”说“不”,对劝酒、逼酒等行为坚决抵制。这不仅是自我保护,更是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责任。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