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8
发布时间:2025-08-31
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资源三借”理论:即向上级管理者借上力,向执行团队借中力,向下级员工借下力,也就是说,我们协调用好了这三者的关系,才能管理出高的效率,做出成绩。同时,周易中也讲到“时势为上,谋智为中,用力为下”。可见,道理之间是相通的,万物皆是如此,学习亦是如此。所以,今天与大家交流“学习”这个话题,我打算从“势、智和力”的角度,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一、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及时抓住学习之“势”
六经之一的《中庸》讲到,中庸之道,天道取中,人道取庸,万物皆可为阴,百态皆可为阳,世间万物人间百态的变化即为阴阳之间的转换而已。用太极来表示,就是下为阴,上为阳,中间一点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学习的第一个方面,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太极是周期性运动变化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运动轨迹,判断出其下一步的状态和位置后,就可以预测它、驾驭它,借力而为之,做出相应的决策。道教创始人老子掌握了这个道理,所以总结出:“动静相常,道法自然”;1848年,马克思在大洋彼岸也悟出了这个道理,当然了,他并没有学过太极八卦,他说“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最后延伸出了经典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毛泽东同志学会后,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打法,指导我们战胜了法西斯,赢得了解放。所以,我们平常讲的天道为上,时势为上,就是这个道理,用一句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的话说,就是“站在风口上,猪也可以飞上天”。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大环境,就是我们的学习之“势”。具体分析,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条件好了。“学富五车”这个词大家都听过,说的是一个人的学问可以装满5辆马车,那么马车上装的是书吗?准确的说不算,至少不是纸质的,而是竹简,毕竟造纸术是汉代才发明的,而活字印刷术更要等到宋朝了。用竹简看书,大家想象的可能是这样,这样,或是这样,还是有点帅的。可是按普通的一片竹简长宽厚30*2*1cm算,一片大约60克,写30字,那么一部史记50万字,重约:一吨。所以,在古代,读书不紧是脑力活,更是一项体力活。而如今呢,我们不仅能这样看,这样看,还能这样看,这样看,不用凿壁偷光,也不用程门立雪,既可手捧书香阅读古今,也可畅游网络放眼世界,学习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二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紧迫性强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有人统计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进入21世纪后,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还有一组更形象的数据:1983年我国产生了第一批博士,共18人;而截止2009年底,中国已有博士33万余人,相差近2万倍。如果用这个圆圈代表人类掌握的知识,当你本科毕业后,有了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硕士期间的研究让你专注于这条线,并逐渐抵达了知识的边界;终于有一天,你推动了它,这个凸出来的部分,让你获得了博士学位。83年到09年,20余年间,仅中国大地上就有着昔日2万倍的人在突破着人类知识的边界。如果我们不抓紧学习,只会成为这圆圈中越来越小的一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庆典上说的:“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三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竞争力强了。白手起家的华人首富李嘉诚说过:“获取知识必须通过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去创造更大的财富”。“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无人不晓,可是有谁知道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吗?是不是自古就有了?当然不是。这句话也是李嘉诚说的。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之前没有人提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呢?中国有句古话,说一个人如果想出人头地成就大业,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阴德,五才是读书”。可以看到,在那个年代,读书是排在最末位的,没有什么竞争力。刘邦讨厌读书人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郦食其是秦末有名的外交家,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归降刘邦,得70余城。而同一时期,百战百胜的韩信打了3年,才攻下10余城。就是这样一个能人,在初次觐见刘邦时,刘邦一听说是读书人,根本就不见,还扬言要让郦食其给他洗脚。大家猜一猜,郦食其最后是如何见到刘邦的?他谎称不是读书人,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吾乃高阳酒徒”,这才与刘邦“臭味相投”,得以觐见。就是刘邦这样一个既不读书也不喜欢读书人的人,因为身上有七十二颗大痣,号称龙痣,自诩天命,迷倒天下人,最终夺得了天下。两相对比,我们应该庆幸生在这个可以靠学习而不是身上长痣改变命运的时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得天独厚大势所趋的时代,学习之“势”以满,我们还有什理由不抓住机会,乘势而上,应势而动,努力学习呢?
二、江边水生,中流自行,真正掌握学习之“智”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宋代哲学家朱熹的一首《泛舟》。字面意思很好理解,简单说来,就是原来费了很大的劲儿去推船,船也不动,等到涨潮后呢,轻轻一推船就走了。其实这首诗本意就是寓意的学习。当我们真正掌握了学习之“智”,就会“中流自在行”,反之,则会“枉费推移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习之“智”包含哪些方面。
一是读书。虽然读书≠学习,但是毫无疑问,读书是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谈到:“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我的理解是,读书可以启迪心智。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思考问题总是那么深入,眼光总是高瞻远瞩,说的话总是那么富有见解呢?就是因为他读的书多,而且最喜欢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而且是反复研读,他讲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就是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议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多读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著作,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我曾经与某高校教研室副主任刘教授做过深入交流,他问“如果让你考博士,报什么专业”。我答道,“哲学”。他问“为什么”,我说,“因为世间所有学问上升到最高点后,就都统一成了哲学”。牛顿晚年为什么开始研究神学,其实也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就是因为他已经把当时人们能对世界物理的认识研究到头了,突破后即成哲学。
二是生活。我们常说,生活教会了我很多,或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把生活当老师,在生活中学习进步的过程。当然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浑浑噩噩一辈子的大有人在,比如那个“乐不思蜀”的“阿斗”;而生活越艰难反而越成长、越坚强的也有,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历数中国封建帝王史,我真是没发现哪个皇帝的身世比朱元璋更惨了:明史记载,朱元璋家族三代都是根正苗红的贫农,在他17岁的那年,父亲、母亲、大哥相继饿死,他为了有口饭吃出家当了和尚,没多久闹饥荒,和尚也没饭吃了,他就加入了讨饭大军,做了一个地道的叫花子。但是,他和别的乞丐不同,在讨饭的时候,他仔细研究了当地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开阔了视野,结交了许多豪杰。而他最重要的收获,是从一个只能无助的看着父母相继死去的孩童,一个被人欺负后只能躲在柴堆里小声哭泣的杂役,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坚强面对一切困难的战士,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世间乞丐千千万,当皇帝的只一人。
生活就是这样,慢慢的磨练着我们的心性,走错路了就抽一鞭子,感到疼了你会试着寻找新的路口,找错了还会挨鞭子,直到你找对了,而这时,你也不知不觉的成长进步了。
三是交流。学习交流现在被用作了一个词,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是通过交流相互学习的意思。我前几天看报纸,北京大学刚刚开设了一门交流课:每个星期由学生投票选出最想见到的教授或是校领导,然后周五下午安排得票最多的几位去校园一角与同学们交流。我认为,交流并不是授予知识的过程,而是知识与知识、思想与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和共鸣的过程。就像买菜的大妈之间聊些家长里短,然后忽然想起,呀,我说总感觉忘点儿啥,光买菜忘买面了。而同事之间的交流,也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原来工作还可以这样开展。我们很多人都不爱上教育,说实话,有些教育我也不爱上,但是我最爱听领导的授课,尤其是大领导。因为听课也是一种交流。大凡领导讲课,除了必须传达给你的指示精神外,总会添加一些他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认识,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最宝贵的。毕竟人以群居,我们平常接触到的都是跟我们一样水平的人,与圈子外的人、层次更高的人的交流机会就显得弥足珍贵。在这里我想扩展一下,我们常说一个领导上去了,下面的一串儿也都上去了,我的理解是,这并非裙带,而是领导的优秀,行事做派、工作思路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社会的认可,下面的人受到影响、耳濡目染、学会了,自然也上去了。所以,我们要珍惜和重视每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
三、真学实做,知行合一,巧妙用好学习之“力”
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力用对了地方,就会产生奇妙的效果。学习没有捷径,这是肯定的,但是学习绝对是有方法、有窍门的。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最后一个部分:巧妙用好学习之“力”。
一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是孔子说的,我们上一章讲过,习近平总书记学习的方法是反复研读,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关羽“两军阵前,夜读春秋”的故事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大家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关羽在战场上挥舞大刀的勇猛镜头,其实他手捧《春秋》的时间要远多于拿刀。《三国志》记载关羽《春秋》是走到哪拿到哪,书不离手,倒背如流,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在两军对阵之际“临阵磨枪”呢?这是因为对书籍的反复研读可以“温故而知新”,激发灵感,化“知识”为“智慧”,化“知道”为“想到”。若是将每个人的知识比作一汪水潭,那么读书得到的知识就是不停输送的水源,只有不停地阅读、反复地研读,才能得到“活水”,否则我们的知识就是一潭死水,激不出智慧的浪花。关羽名动天下的“水淹七军”,就是在读春秋“吴军攻楚,决堤灌城”时想到的。而这种灵感的迸发,大概是这样的(柯南破案),也可以是这样(投石入水),当然了,想激出智慧的浪花,前提是你的潭里有水,胸中有沟壑,脑中有存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多回顾,让小潭变为大潭,潭水变为江水,滚滚浪花,生生不息。
二要与工作有机结合。“有机结合”这个词在公文里出现的频率很高,经常听到做好“这个”与“那个”有机结合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机结合呢?高中学生物的时候我们知道,有机是指含C的物质,无机就是不含C的,而C元素是生命体的物质基础。这样一说大家就明白了,所谓有机,也就是有生命的,重在一个“活”字,那么有机结合产生的新事物必定具有旺盛生命力,其实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灵活方法、活学活用的意思。在哲学层面的表现呢,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转换过程。举个例子,我研究生期间学习的是管理学中的内部控制,这是一门通过内部制度机制的不断完善,追求单位管理效率最大化的学问,适用于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当我掌握了这门理论,用它指导单位建设,这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后来在实践中,我结合单位实际,把理论该删减的删减,该细化的细化,该调整的调整,推动单位管理效率提高了,这就是实践检验理论;比如一个单位,自然具有共性,假设我对单位的管理通过了检验、取得了效果、得到了推广,那么这就形成了具有普适性的内部控制理论,也就是理论通过了实践的检阅,也就是哲学上说的:“认识的2次飞跃”。可见,做好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不仅会让我们的工作方法更加“活”,到达至深处还会提升觉悟、掌握哲理。
风正一帆悬,学习正当时。最后,我想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作为今天授课的总结:“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须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个人要上进,党要上进,国家要上进,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大道不塞,一目了然。我的授课完毕,谢谢!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