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赴浙江省参加研修班学习情况报告

浏览量:93

发布时间:2025-09-01

根据安排,我参加了“2025年某市‘华峰英才’研修班”。此次学习培训,是一次“强党性”的淬炼之行,是一次“开眼界”的学习之行,更是一次“找差距”的反思之行,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概况

8月21日至31日,我有幸作为某县代表,参加了由市委组织部主办的“2025年某省某市‘华峰英才’研修班”。11天的培训,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地参观,培训安排紧凑有序、课程紧贴前沿、内容正中下怀。在理论教学环节,紧扣新时代人才工作新要求,课程设置兼具政治性、指导性和实践性。主要包括:《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解读》《人工智能AI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课程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深入解读相关政策性文件,又分析浙江实际案例;既注重提升托峰人才的履职能力,又着力强化政治意识。在现场观摩环节,我们先后考察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点,在浙江省“未来乡村”先行地——青山村,学习了该村以水质保护为切入点,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吸引产业入驻,探索从留守村到发展村的转化之路;在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和城市阳台,了解杭州“多规合一”“精明增长”理念,学习杭州从“三面云山一面城”到“一江春水穿城过”的城市发展历程,领略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实践经验;实地考察万事利集团,了解企业在丝绸主业的科技创新、产业拓展、品牌打造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参观申昊科技有限公司,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和创新,了解如何实现工业领域“数字”与“制造”的双引擎,改变传统运维模式,助力工业领域实现提质增效;在吉利汽车钱塘基地,了解吉利汽车的技术创新,学习工业企业人才培养与管理的先进经验;在浙江省人才发展集团,了解集团在人才引聚、培养和提升方面的具体策略和措施,学习如何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进行叠加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红色教育环节,我们实地感受西湖红色历史,传承党性教育基因;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和南湖中共“一大”会址,瞻仰革命红船,重温入党誓词,接受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二、学习考察体会

(一)浙江省人才工作的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通过本次研修学习,我对浙江省人才工作的先进理念和丰富实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浙江省始终将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形成了一系列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一是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浙江省自2004年提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2016年提出“浙江人才新政25条”,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理念优先创新、人才资金优先投入、人才市场优先培育,先后实施“院士智力”集聚工程、“国千人选”集聚工程、数字经济人才集聚工程、金融港湾人才集聚工程,构建了覆盖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立体化政策体系。这种长期坚持、持续迭代、系统推进的人才工作思路,确保了人才政策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二是人才引进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浙江省推行“以用为本、企业为主、市场主导、政府有为”的引才模式,不仅通过全职引进方式吸引人才,还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兼职挂职等柔性引才方式,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资源共享理念。这种灵活务实的人才引进策略,对于我们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三是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化和生态构建。浙江省注重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人才领域“一件事”改革,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保障,不断形成从“人流”向“留人”转变。同时积极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这种软环境的优化对于吸引和留住人才至关重要。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浙江路径。作为科技工作者,我特别关注浙江省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成功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 在参观万事利集团、申昊科技、吉利汽车等企业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这些企业每年投入大量研发费用,不仅注重技术创新,更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和生态系统构建,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浙江省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通过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杭州市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实践表明,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三是创新平台集聚效应显著。 浙江省通过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之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吸引了大量海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形成了“平台聚才、产业兴才”的良性循环,推动了“杭州六小龙”崛起。这种平台化、集聚化的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效率的提升。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