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查摆问题清单(6个方面30条)

浏览量:70

发布时间:2025-08-30

一、政治站位方面

1、理论学习“表面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满足于“读原文、划重点”,未深入研讨交流,对“国之大者”理解不深,如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中,仍存在“重GDP轻环保”倾向,学用结合不紧密。

2、政治敏锐性“弱化”: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警惕性不足,对网络上传播的错误言论未及时发声批驳,甚至私下转发调侃;对分管领域干部职工发表不当政治言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履行“一岗双责”。

3、贯彻决策“打折扣”:对上级部署的“硬任务”搞“选择性落实”,如乡村振兴中对产业扶持政策积极推进,但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涉及资金投入大、矛盾多,以“条件不成熟”为由拖延,缺乏“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

4、党内生活“走过场”:民主生活会自我剖析“避重就轻”,批评他人“点到为止”,如对“形式主义”问题仅提“会议多”,未深挖“政绩观偏差”根源;整改清单“空对空”,半年后仍有30%问题未销号。

5、政治规矩“模糊化”:重大事项决策搞“一言堂”,如单位50万元以上项目未上党委会研究,以“业务会”代替决策;个人事项报告漏报房产、配偶经商等情况,存在“侥幸心理”。

二、担当作为方面

6、履职尽责“躺平式”:对分管的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烫手山芋”推给副职或下属,如某企业长期存在安全隐患,以“已下发整改通知”为由未跟踪督办,最终引发事故被问责。

7、攻坚克难“绕道走”:对历史遗留问题“击鼓传花”,如某小区房产证10年未办理,以“政策复杂”“涉及多部门”为由未牵头协调,导致群众多次集体上访。

8、创新突破“求稳妥”:推进改革怕担风险,如“放管服”改革中,对“一窗通办”“跨省通办”等创新举措以“系统不兼容”“人员不足”为由缓推,企业办事仍需“跑多窗、交多件”。

9、工作标准“低要求”:对分管业务满足“不垫底”,如年度考核指标仅完成80%,以“基数大、难度高”自我安慰,同类单位中排名从第3滑至第8仍无改进措施。

10、任务落实“重留痕”:对基层检查重台账轻实效,如疫情防控检查要求“一天一报表、一周一总结”,基层干部80%时间填表格,实际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

三、服务群众方面

11、调研走访“作秀式”:下基层“前呼后拥”,到村仅看“示范户”“亮点点”,如调研乡村振兴时,在A村停留2小时参观产业基地,对相邻B村群众反映的灌溉渠堵塞问题未实地查看,导致问题拖延半年未解决。

12、群众诉求“推脱式”:对群众来电来访“打太极”,如某村民反映耕地被占,答复“已转交自然资源局”,未跟踪进展;群众二次询问时,以“正在办理”敷衍,实际未督促落实。

13、民生项目“官本位”:推进“民心工程”不接地气,如为“打造示范街”强制商户统一招牌,未征求商户意见,导致部分商户因招牌费用高停业,引发舆论负面评价。

14、政策落实“中梗阻”:惠民资金“跑冒滴漏”,如农村危房改造补贴存在优亲厚友现象,某干部亲属不符合条件却领取2万元补贴,群众举报后仍未及时核查。

15、服务效率“慢半拍”:对群众“急难愁盼”响应迟缓,如某社区老人反映电梯故障,物业上报后,分管领导以“需走招标程序”为由拖延1个月维修,期间老人爬楼梯摔倒住院。

四、廉洁自律方面

16、交往边界“不清晰”:与管理服务对象“亲清不分”,如接受企业主安排的“私人宴请”“旅游度假”,虽未直接谋利,但在项目审批中“开口子”,导致公平竞争受损。

17、家风建设“宽松软”:对配偶子女管教不严,如妻子通过“打招呼”为亲属承揽工程,本人知情未制止;子女升学、婚丧事宜大操大办,收受管理服务对象礼金10万元。

18、公务消费“超标准”:以“工作需要”为由违规报销,如出差住五星级酒店、乘坐头等舱,虚列“接待费”“调研费”掩盖高消费,年度“三公经费”超预算30%。

19、资产监管“失严谨”:对单位国有资产“重购置轻管理”,如采购的办公设备未登记入账,部分设备被私自带回家;报废资产未按程序处置,20台旧电脑被低价转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0、权力运行“暗箱化”:在工程招标、资金分配中搞“潜规则”,如某项目招标前向特定企业泄露标底,以“技术参数”量身定制招标条件,导致围标串标问题发生。

五、作风效能方面

21、工作节奏“慢腾腾”:对上级督办件“压着办”,如环保督察反馈的“企业违规排污”问题,3个月仅下发1次整改通知,未实地检查,被督察组“回头看”通报批评。

22、部门协作“踢皮球”:对跨领域工作“各扫门前雪”,如某河道治理涉及水利、生态、农业部门,因职责划分不清,3年未制定联合方案,河道污染问题持续存在。

23、数据上报“掺水分”:为完成考核指标虚报数据,如统计“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时,将未完工项目计入总数,实际完成率仅60%,导致上级决策误判。

24、会风会纪“松散化”:开会“人到心不到”,如参加全市经济工作会时,中途多次接打电话、低头看手机;会后未传达会议精神,分管部门对新政策“一问三不知”。

25、文风“假大空”:文件“上下一般粗”,如转发上级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文件时,未结合本地实际细化措施,仅增加“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等空话,基层执行无抓手。

六、其他典型问题

26、应急处突“能力弱”:面对突发事件“手足无措”,如暴雨导致城区内涝,未启动应急预案,指挥调度混乱,群众转移不及时,造成财产损失。

27、人才培养“不重视”:对年轻干部“重使用轻培养”,如科室骨干离职后,无后备力量顶班,业务停滞1个月;对干部培训“走过场”,年度仅组织2次集中学习,内容脱离实际。

28、考核评价“搞平衡”:年度评优“轮流坐庄”,对工作突出的干部未表彰,对混日子的干部“照顾面子”,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挫伤干部积极性。

29、舆论引导“不作为”:面对网络舆情“捂盖子”,如某企业欠薪问题被短视频曝光后,未及时回应,导致舆情发酵成“负面热点”,损害政府形象。

30、生活作风“不检点”:违反社会公德,如酒后驾车被交警查处;与异性交往不注意分寸,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被群众举报查实。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