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全县“为基层减负 给实干赋能”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浏览量:56

发布时间:2025-08-14

同志们:

今天,我想以“为基层减负 给实干赋能”为主题,和大家作一次交流。说实话,选择这个题目,不是心血来潮。上周三,我带着县委办、督查室的同志跑了三个乡镇、两个社区,和17名村(社区)干部、9名一线工作者面对面聊天。在XX镇XX村,村支书老周翻着手机给我看:“每天要回复6个工作群,早上7点到晚上10点,群里消息像潮水一样,有时候半夜还弹出‘请立即反馈’的通知。”在XX街道XX社区,网格员小李指着抽屉里一摞台账说:“光是安全生产、疫情防控、民生服务这三类,就有23本台账,其中12本是不同部门要求的重复内容,每个月光整理这些本子就要花10天时间。”更让我揪心的是,在XX乡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小王无奈地说:“群众来办个准生证,需要填3张表、跑2个部门、盖4个章,等材料凑齐了,往往已经过了最佳办理期。”

这些场景,不是个例,而是基层负担的“缩微镜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对我们XX县来说,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突破期”“城乡融合加速期”“民生提质关键期”,无论是推进乡村振兴、抓好项目建设,还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都需要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从“痛点在哪里”“症结怎么破”“合力怎么聚”三个维度,把这个问题理清楚、想明白、干到位。

一、直面痛点,把基层负担的“病灶”找准摸透

基层负担重,不是“感觉累”,而是“真吃苦”;不是“一时难”,而是“长期困”。要解决问题,首先得把“负担”的表现、成因弄清楚。结合调研和平时掌握的情况,我梳理了“四多四少”现象,这些都是基层干部的“心头之痛”。

一是“痕迹多、实效少”,让干部陷入“材料围城”。现在有些部门,把“留痕”当“政绩”,把“资料”当“成绩”。比如,有的要求“每次开会必须拍3张照片,每张照片要体现不同角度”;有的规定“走访群众必须填写统一模板,连‘群众表情’都要备注‘满意/一般/不满意’”;还有的把“台账厚度”等同于“工作力度”,甚至出现“为了迎检临时补台账”的荒唐事。XX镇去年迎接某项检查,用了整整3天时间“补资料”,村支书带着两委干部熬夜整理,结果检查组只翻了前3本,后面的根本没看。这种“为留痕而留痕”的做法,不仅消耗了干部精力,更让群众觉得“干部在做表面文章”。

二是“会议多、落实少”,让干部困在“会海”里。有的部门开会“求全不求精”,不管事情大小,都要拉上村(社区)干部“陪会”;有的会议“层层套开”,上午开了县里的会,下午乡镇接着开,晚上村(社区)还要再开一遍;还有的会议“内容空泛”,讲的都是“正确的废话”,没有具体任务、没有时间节点,干部听了记不住、回去落不了。我粗略算了一下,基层干部平均每周要开5-7次会议,其中至少2次是“陪会”,真正能用来抓落实的时间被压缩了近一半。XX社区主任跟我说:“有时候一天开3个会,从早开到晚,散会都8点多了,回家吃口饭就得赶去处理群众反映的下水道堵塞问题,哪有时间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三是“报表多、共享少”,让干部困在“数据孤岛”。 现在各部门都建了自己的信息系统,有的要求“每日一报”,有的要求“即时报送”,但数据标准不统一、接口不兼容,基层干部不得不重复录入、多头报送。比如,人口信息,民政部门要、卫健部门要、社保部门也要,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表格格式;安全隐患数据,应急管理局要、消防大队要、乡镇安办也要,同样的内容要填3遍。XX乡统计员小张告诉我,他每天要登录8个业务系统,填报12张报表,其中有7张报表的内容是重复的,“有时候输错了数字,还要被多个部门追着改,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四是“迎检多、指导少”,让干部困在“应付检查”。有的检查组“重形式轻内容”,到了基层先看台账厚不厚、资料齐不齐,再看现场有没有“亮点”、有没有“标语”,很少真正沉下去了解实际情况;有的检查组“挑刺找茬”,对一些细节问题揪住不放,比如“台账里少了一个签字”“照片里背景有杂物”,却对群众反映的“农田灌溉设施损坏”“村道坑洼难行”等问题视而不见;还有的检查组“临时通知”,让基层来不及准备,只能“临时抱佛脚”。XX村去年迎接了6次检查,其中有2次是“突击检查”,村干部不得不放下手头的扶贫工作,专门打扫卫生、整理资料,群众调侃说:“干部在迎检,我们在‘迎检’(迎干部检查)。”

二、精准施策,用制度创新的“钥匙”解开束缚枷锁

问题找到了,关键是要解决。基层减负不是“喊口号”,而是要动真碰硬、真刀真枪地改。今年,县委已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为基层减负的二十条措施》,但落实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导向”,确保减到实处、见到实效。

第一,坚持“目标导向”,把“无效负担”减下来。要聚焦“痕迹管理”“会议活动”“报表报送”“督查检查”四大领域,开展“靶向治疗”。一要“清痕迹”。明确规定“除上级要求的必要留痕外,不得自行增加留痕事项”,推行“电子留痕+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比如走访群众可以用“照片+定位+文字备注”,但不再要求“每户必拍、每拍必审”。二要“控会议”。严格执行“无实质内容不开会、能合并的会不分开、能开视频会的不开现场会”,原则上每月最后一周为“无会周”,让基层干部集中精力抓落实。三要“简报表”。由县大数据中心牵头,建立“基层数据共享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和接口,实现“一次录入、多方共享”,坚决杜绝“重复报、多头报”。四要“优督查”。推行“综合督查+专项督查”模式,每年只开展2次综合性督查,其他督查事项由部门自行统筹,严禁“扎堆督查”“重复督查”。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把“干部精力”聚起来。减负的目的是为了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干实事。要重点做好“加减法”:一方面,做好“减法”,砍掉不必要的会议、报表、检查;另一方面,做好“加法”,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刀刃上”。比如,要增加“下沉时间”,要求领导干部每月至少用3天时间到村(社区)“蹲点调研”,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听真话、察实情;要增加“服务时间”,推广“一站式”服务、“上门办”服务,让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要增加“创新时间”,鼓励基层干部结合实际探索新方法、新路径,比如XX镇推行的“民生需求清单”制度,把群众的需求列出来,干部领任务、限时办,群众满意度从82%提升到了95%。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