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全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浏览量:61

发布时间:2025-08-14

同志们: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核心任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关于富硒产业标准化生产的最新部署。会议旨在系统总结发展成就,科学研判形势挑战,擘画“十五五”时期发展蓝图。这既是对过往奋斗历程的回望与褒奖,更是凝聚共识、再启新程的动员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全体同志务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本次会议的决策部署上来。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锚定三茶统筹,绘就富硒茶产业新蓝图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消费结构升级与乡村振兴战略叠加,为茶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为我们指明了根本方向。立足我区富硒资源禀赋与六年厚积薄发的基础,我们既要肯定综合产值六年增长近80%、突破20亿元大关、标准化体系初步构建等显著成就,更要正视品牌影响力不足、产业链条短、科技支撑弱、茶文旅融合浅等深层次矛盾。破解这些难题,关键在于坚持系统观念,以科学规划引领未来。我们必须将“三茶”统筹理念深度融入发展规划、政策设计和具体实践,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并重,从单一生产转向全链融合升级,奋力开辟富硒茶产业跃升新境界。

(一)筑牢生态根基,提升茶园标准化水平

产业根基在茶园,质量安全是生命线。必须严守生态红线,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茶园建设管理全过程。一是强化生态建园标准。严格执行《*茶1号建园技术规范》及省级以上标准,全面推进老旧茶园生态化改造与良种化更新。新建茶园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落实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严控面源污染。二是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全域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重点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物理诱控等绿色技术模式。深化茶园土壤质量监测与修复,确保产地环境持续优化。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系统推进茶园道路、节水灌溉、防灾设施建设,提升茶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支持茶园宜机化改造,提高茶园管理机械化、智能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夯实优质原料供给基础。

(二)强化科技赋能,激活产业创新动能

科技是产业腾飞的核心引擎。必须聚焦关键瓶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是突破种业核心技术。加强“*茶一号”等优势品种的种质资源保护与提纯复壮,建设高标准种质资源圃和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支持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开展抗逆、高硒、适制性新品种选育,提升良种覆盖率与专用化水平。二是革新加工技术体系。推动初制加工厂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升级,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智能化精制生产线。加强夏秋茶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发,突破大宗茶提质增效瓶颈。三是深化数字化融合。加快建设智慧茶园管理系统,集成应用物联网、遥感、大数据技术,实现对茶园环境、作物生长、病虫害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构建茶产业大数据平台,贯通生产、加工、流通信息链,以数字赋能全流程管理决策。

(三)深化品牌战略,拓展市场竞争优势

品牌是赢得市场的通行证。必须构建层次分明、价值凸显的品牌矩阵,提升区域公用品牌溢价能力。一是塑强区域公用品牌核心。集中资源提升“*富硒茶”地理标志和“*茶一号”公用品牌影响力。系统挖掘富硒健康价值与地域文化内涵,制作高品质品牌宣传载体,讲好品牌故事。严格品牌授权使用与监管,维护品牌公信力。二是培育企业品牌梯队。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打造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的产品子品牌。支持企业制定严于国标、行标的企业标准,以高标准支撑高质量,形成“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协同共进格局。三是创新品牌传播体系。统筹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矩阵,策划高规格品牌推介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重要茶业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在重点城市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开展精准广告投放,持续提升品牌曝光度与美誉度。

二、聚焦四链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进入“十五五”时期,茶产业竞争已升级为全产业链、价值链的竞争。国家《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提高茶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对标这一要求,我区亟需破解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业态单一等瓶颈。因此,必须将延链、强链、补链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文旅链深度融合。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集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度开发产业多重价值,构建起基础扎实、结构优化、韧性更强、效益更优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全面增强我区富硒茶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延展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

延伸产业链是提升附加值的关键路径。必须突破传统加工局限,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要效益。一是优化产品结构体系。在巩固提升优质绿茶主导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红茶、白茶、黑茶等多茶类加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重点开发适应年轻消费群体的新式茶饮、调味茶、便携茶包等快消产品,拓展市场份额。二是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攻关茶叶功能成分(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等)高效提取与稳态化技术,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化妆品、天然药物原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茶精深加工产业园,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三是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研究茶枝、茶花、茶籽、茶渣等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技术,开发茶纤维制品、有机肥料、生物质燃料等新产品,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模式,实现全料利用与零废弃目标。

(二)打通创新链条,增强核心动能

创新链融合是产业升级的源动力。必须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攻克关键技术瓶颈。一是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茶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聚焦良种繁育、绿色防控、智能装备、精深加工等方向开展联合攻关。争取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提升研发层级。二是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茶产业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设立茶产业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对引进转化重大科技成果、研发首台(套)制茶装备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兼职兼薪等方式服务企业。三是强化标准体系引领。围绕富硒茶特色,加快制修订覆盖种植、加工、仓储、物流、追溯等全环节的地方标准与团体标准。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推动特色标准上升为更高层级规范,掌握产业发展话语权。

(三)优化价值链体系,释放品牌红利

价值实现是产业发展的最终检验。必须通过品牌运营与渠道革新,最大化释放产业价值潜能。一是深化品牌价值管理。建立“*富硒茶”品牌价值评估与发布机制,科学量化品牌资产。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定位战略,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与市场层级,开发梯次化产品线,实现优质优价。规范包装标识管理,强化富硒特征与地域文化标识,提升产品辨识度与消费粘性。二是构建现代流通网络。完善以区域性茶叶交易中心为核心,产地市场、销区专营店、电商平台为支点的立体化销售体系。支持企业在重点城市设立品牌运营中心,发展直营、加盟等模式。深化“互联网+”应用,培育本土电商龙头,拓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等新渠道。三是创新金融支持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茶园贷”“品牌贷”“仓单质押”等专属信贷产品。探索设立茶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产业链关键环节。扩大茶叶政策性保险覆盖面,降低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