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纵深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55

发布时间:2025-08-14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领导小组会议,根本目的在于对表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具体工作要求,系统总结我市前阶段集中整治成效,精准研判当前面临的复杂形势,并对纵深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加压。前期工作表明,全市上下闻令而动、尽锐出战,聚焦重点领域协同发力,集中整治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战果。这为我们乘势而上、深挖根治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本质上是守护民心、巩固根基的政治工程,务必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持续用力。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把握政治要求,切实增强纵深推进集中整治的政治自觉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隐蔽性特点,存量尚未清底,增量仍在发生,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破解,部分领域监管短板依然突出,变异翻新的腐败手段带来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纵深推进集中整治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唯有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提升政治站位,才能确保政治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将这场关乎党心民心的政治仗坚决打好、打到底。

(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必须深刻理解集中整治的核心政治属性。这绝非一般性的业务工作,而是检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否真正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试金石。它直接体现我们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力和政治忠诚度。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看似“微小”,实则直接啃食群众获得感、侵蚀党的执政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因此,我们必须将集中整治作为一项极其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将其置于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关键位置,作为衡量党员干部宗旨意识、能力作风的直接标尺。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抓、从政治上解决,确保集中整治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绝对忠诚。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靶向施治

发现问题是集中整治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当前,问题查摆的深度、广度和精准度仍有待提升。必须下大力气拓宽问题来源渠道,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挖掘。要深入组织各级干部开展对照检视自查,引导其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刀刃向内、深挖根源。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充分运用举报电话、网络平台、民意直通车等载体,完善举报人保护和激励机制,鼓励群众敢于监督、放心举报,织密无处不在的群众监督网络。要强化职能部门联动排查机制,推动财政、审计、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专业力量深度参与,在日常监管、专项检查、数据比对中敏锐捕捉问题线索,形成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动联查的工作闭环。要坚持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对查处的个案进行深度剖析,查找制度漏洞和监管盲区,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向“治理一类问题”深化,实现标本兼治。问题查摆务必做到全面、精准、深入,为后续精准施治提供坚实靶向。

(三)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攻坚克难

集中整治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临的问题往往成因复杂、盘根错节。必须清醒认识到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决摒弃“毕其功于一役”的速胜思想和“歇歇脚、松口气”的懈怠情绪。要深刻把握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的科学论断,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对于历史遗留的“硬骨头”、利益交织的“深水区”、手段翻新的“隐形衣”,要敢于碰硬、敢于亮剑,拿出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钉钉子的精神,一个一个难题去破解,一项一项任务去落实。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干扰,确保整治工作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做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将集中整治不断推向深入,直至取得党和人民满意的最终胜利。

二、聚焦关键环节,强化系统施治,以精准有力举措推动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

纵深推进集中整治,关键在于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问题最集中的领域,强化系统思维,坚持“惩、治、防”一体推进,打出精准有力的组合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这为我们系统施治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坚持办案开路、强化源头治理、深化标本兼治,在重点领域攻坚上实现新突破,在治理效能提升上取得新进展,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整治成效回应群众期盼,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一)聚焦重点领域深化专项治理。一是在校园餐食安全与收费管理领域。学生的“盘中餐”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重大的民生关切。必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紧盯食材采购、食堂承包、配餐遴选等关键环节,深挖严查利益输送、贪占学生餐费、收受回扣等违纪违法行为。教育、市场监管部门要强化协同监管,推动建立完善大宗食材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堵住资金管理漏洞。要深化“明厨亮灶”工程,加速推进与人工智能监管技术的融合应用,构建覆盖全过程、全链条的智慧化监督体系,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得明白、吃得安全、营养达标,坚决守护好校园食品安全底线和学生营养健康权益。二是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农民的共同财富。要下大力气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清理和纠正“低价合同”“超期合同”“人情合同”等显失公平的违规发包行为。要严厉打击贪污侵占集体资金、违规处置集体资产、利用资源发包和工程项目建设暗箱操作、中饱私囊等侵害集体和农民利益的行为。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主责,牵头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规范化建设和高效运行,推动所有村(社区)的“三资”信息全面、准确、动态录入平台,实现实时在线监管、阳光透明运行,真正构建起“用制度管权、按程序办事、靠平台监督”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微腐败”滋生。三是在统筹推进民生关联领域治理方面。殡葬服务、养老保障等民生领域问题直接关联群众的切身感受和人生尊严。民政部门要牵头强化殡葬服务监管,坚决整治强制消费、价格欺诈、服务不透明等乱象,切实减轻群众丧葬负担,维护逝者尊严。卫健、民政等部门要协同发力,聚焦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不高、欺老虐老、违规套取补贴资金等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推动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主动担当作为,将行业监管职责扛在肩上,深入排查本领域本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针对性专项整治,推动行业风气持续向好,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让人民群众在重点民生领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温暖。

(二)强化案件查办形成持续震慑。一是突出“关键少数”与重点岗位精准发力。必须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和环节,将县级及以下掌握重要决策权、审批权、执行权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街道)、村(社区)“一把手”和关键岗位人员作为监督执纪的重中之重。聚焦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教育医疗资源分配、养老社保资金发放、征地拆迁补偿、执法司法裁量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领域,深挖细查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典型问题。对发现的涉及民生重点资金项目、重点岗位人员的违纪违法线索,要坚持“一案双查”,既查清当事人的直接责任,也倒查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以精准有力的问责倒逼责任落实。二是优化协同高效办案机制。要着力破解基层“熟人社会”监督难题,深化运用“室组地”联合办案、提级办理、交叉办案、指定管辖等有效机制,整合办案资源,增强办案合力。对上级交办督办、群众反映强烈、性质恶劣的重点问题线索,必须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限时办结,确保查深查透、处置到位。要建立健全纪检监察机关与政法、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线索移送、案件会商、结果反馈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提升案件查办的整体效能和规范化水平。三是发挥查案治本综合效能。查办案件不是终点,做好“后半篇文章”更为关键。要坚持“一案一剖析”,深入挖掘案件暴露出的制度漏洞、管理短板和思想根源。针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相关地区、单位、部门发出高质量的纪检监察建议书,提出有针对性地整改要求。相关责任单位必须照单全收,举一反三,限期整改,并按时反馈整改结果。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对整改落实情况的跟踪督办和“回头看”,确保真整改、改到位。要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工作,推动相关部门完善制度规范,优化工作流程,强化权力制约,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果。

(三)推动民生实事办好办实办长。一是健全群众诉求响应机制。整治成效归根结底要由群众评判。要坚持开门搞整治,建立健全“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的工作闭环。通过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线上问卷、设置流动意见箱、召开群众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广泛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科学梳理、分类研判,形成动态更新的“民生实事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工作举措和完成时限,确保群众呼声有人听、诉求有人应、问题有人解。二是实施民生项目清单化管理。对纳入清单的民生实事,实行项目化运作、台账式管理、销号制落实。聚焦群众反映集中、长期未能解决的顽瘴痼疾,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征迁户安置滞后、老旧小区设施失修、特定群体保障不足等,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集中攻坚行动。要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链,集中优势资源,强化协同配合,推动问题有效解决。将民生实事办理情况纳入相关责任单位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体系,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确保民生承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是构建常态长效问效机制。民生改善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要坚决杜绝“一阵风”式整治,建立民生实事办理“回头看”制度,对已解决的问题定期进行回访评估,核查整改实效,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对尚未办结或新出现的民生难题,及时纳入督办程序,持续跟踪问效。要探索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社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客观评价民生实事办理效果和群众获得感,并将测评结果作为改进工作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推动民生工作从“办没办”向“好不好”“优不优”提升,确保集中整治的成效能够长久惠及于民。

  • 点赞 0

  • 收藏 0